而且若真要舉兵攻打盛京,為了更加穩妥,還需要調配大量的兵力、耗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去運送糧草、兵器等物資。
這一路長途跋涉,損耗巨大,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困境,實在是不太劃算。
緊接著,洪承疇拱手道:
“既然如此,臣建議接受建奴求和。”
“不過,既是求和,他們理當付出相應的代價。”
“之前劫掠我大明的財物、糧食,必須悉數歸還,被擄走的百姓也得送回來。”
“另外,建奴還得送人質過來,而且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
人質?
朱慈烺聽到這話,先是微微一愣,隨即忍不住笑了起來。
他倒是把這點給忘了,作為這場大戰的戰勝國,大明完全可以要求建奴送個人質過來。
如此既能彰顯大明的威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控局勢。
不過為了以后的計劃,朱慈烺可不能要豪格或者福臨當人質,不然到時候建奴不內訌怎么辦?
還是隨便讓皇太極送個兒子過來得了,反正皇太極兒子多。
而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福臨又是大玉兒的兒子,這人質怎么著也輪不到他們,估計到時候也是隨便送一個敷衍了事。
不過這也沒關系,本來就只是走個形式而已。
就在這時,一直沒有說話的崇禎忍不住開口道:
“其實朕也覺得可以答應建奴的求和。”
“因為這樣不僅不會對我們原本的計劃產生阻礙,反而能讓我們更加順利的拿回那些本就屬于大明的土地。”
“還能避免更多士兵傷亡,實乃一舉兩得。”
朱慈烺和洪承疇聽后,也都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就這樣,大明這邊算是同意了建奴的求和。
不過此事關系重大,涉及到領土、財物、人口等等一系列東西,僅靠一封書信實在難以說得清楚。
必須要由建奴一方派遣一位有足夠分量、能做主的重要人物前來當面商議才行。
隨即,朱慈烺說道:
“既然已經決定了同意建奴的求和,那接下來就讓皇太極派人來和我們商談此事吧!”
“不過這個人選得由我們來定!”
洪承疇聽到這話,心中猛地一動,憑借著多年在官場摸爬滾打練就的政治敏銳度,他敏銳地察覺到太子爺心中必定另有謀劃。
于是乎,洪承疇當即追問道:
“不知太子殿下心中可有合適人選?”
朱慈烺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然后緩緩吐出兩個字:
“多爾袞。”
多爾袞?
洪承疇聽到這個名字,不禁微微皺眉,眼神中滿是疑惑。
和建奴打了這么多年的交道,他自然是知道多爾袞的。
之前多爾袞率領的兩萬騎兵,在與明軍和蒙古聯軍的激戰中全軍覆沒。
按理說,經此大敗,就算多爾袞此刻已回到盛京,那他在建奴中的地位也必定一落千丈,甚至可能被邊緣化。
在這個時候指名要他前來議和,究竟有何深意呢?
洪承疇下意識地摸了摸胡須,陷入了沉思。
朱慈烺似乎看穿了洪承疇的疑惑,隨即笑著解釋道:
“本宮知道你在想什么,無非是覺得經歷了之前的慘敗之后,多爾袞如今的地位已經不復之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