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朱慈烺覺得對左良玉的賞賜似乎有些不夠,所以他決定再給左良玉一個驚喜。
那就是封左良玉的兒子左夢庚為錦衣衛千戶,并且在東宮任職。
不過左良玉的兒子沒什么本事,所以這個職位只是個虛職,旨在表達對左良玉的表彰和信任。
好讓他更加死心塌地地為朝廷賣命。
畢竟從眼下的情況來看,左良玉還是很有價值的!
另外這次朱慈烺打算用正常的流程下達圣旨。
也就是先把這兩封捷報和自己對左良玉和汪喬年的封賞送到內閣。
然后由內閣大臣們根據旨意討論結果,對奏章提出處理意見,貼在奏章上再呈上來,這一過程稱為“票擬”。
然后朱慈烺對內閣票擬的內容進行審閱,用紅筆進行批示,同意則照票擬執行,不同意則可提出修改意見或直接駁回重擬。
這一過程成為批紅。
批紅是皇帝決策的關鍵環節,體現了皇權的最終決定權。
經過批紅后的旨意,會由專門的官員進行抄寫,形成正式的詔書或諭旨。
抄寫完成后,會有專人進行校對,確保內容準確無誤,最后加蓋皇帝的玉璽,就可以頒發與執行了。
而朱慈烺之所以要這么做,無非是想讓一切恢復到正常的流程罷了。
崇禎以前很討厭這樣的流程,因為他下達的圣旨大多數都會被內閣駁回,這讓崇禎覺得很沒面子。
不過當然,歸根結底還是崇禎無法掌控內閣的緣故。
但是現在嘛
這種事情是不存在的!
只要幾位內閣大臣的腦子沒出毛病,他們絕對不敢駁回圣旨。
果然和朱慈烺猜想的差不多,在收到王承恩送來的捷報和奏折之后,內閣經過短暫的商議,然后就直接全體通過了。
一開始的時候,內閣的幾位大臣們其實有些不太相信左良玉能立下如此功勞。
畢竟他們之前也聽說過不少關于左良玉的事情,知道這家伙向來是個驕兵悍將,而且已經有軍閥的趨勢了。
結果沒想到,莫名其妙地左良玉突然就成了大明在河南的擎天之柱,還立下了如此大功,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他們懷疑左良玉可能又是在虛報功勞,試圖騙取朝廷的封賞!
不過等看過汪喬年的捷報之后,他們就知道這件事情大概率是真的了。
畢竟他們雖然不了解左良玉,但卻很了解汪喬年,知道汪喬年絕對不會和左良玉同流合污。
而這也就是說這種事情是真的,左良玉真的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勞!
所以內閣大臣們也就沒有再和朱慈烺唱反調,而是直接就同意了朱慈烺的決策。
畢竟真要說起來的話,他們對于李自成、張獻忠這樣的賊寇也是恨之入骨。
因為這些家伙每到一個地方,無論是當地的鄉紳、官員還是宗室,全部都會被屠戮殆盡。
這幾乎相當于和整個國家的所有階級開戰了!
也包括他們這些官員。
這大概也是原本歷史上大明的士紳集團不愿意幫李自成,而是愿意幫建奴入住中原的原因了。
就這樣,當天中午的時候,一切就已準備妥當,圣旨隨即直接發往了河南和安徽。
給河南的圣旨是關于封賞的,給安徽的圣旨是調撥糧草銀子的。
除此之外,大明日報接下來幾天的頭條也都是這件事情。
總而言之,就是要讓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朝廷有絕對的能力擊敗賊寇,讓整個天下重歸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