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這數額似乎有些少,但實際上,這還未將商稅計算在內。
若是把商稅一并算上,那朝廷的收入可就頗為可觀了。
如今大明的商稅稅率簡直堪稱歷史之最,每年預估能有四千萬兩銀子的收入,其中鹽稅更是占據了近乎一半的份額。
這便意味著,只要大明往后不遭遇大規模的天災人禍,田稅基本上能夠覆蓋國家的各項支出,而商稅則近乎純利潤。
不出意外的話,田稅與商稅相加,朝廷每年大致能有八千萬兩銀子的穩定稅收。
這一結果可是內閣與戶部的官員們,經過好幾天的嚴謹核算得出來的。
大明建國將近三百年,戶部的官員們對這些稅收事務可謂了如指掌,得出的結果自然不會有誤。
當這具體的數額呈現在眾人面前時,身為戶部尚書的倪元璐瞪大了眼睛,滿臉震驚,似乎沒想到一年的稅收居然會有這么多。
就連平日里見多識廣的內閣大臣們,也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崇禎與朱慈烺同樣被這數字驚到,頓時面露詫異之色。
畢竟這個數字確實是有點夸張了。
但更為關鍵的是,稅收總額大幅增長了四倍,可老百姓的負擔卻實實在在地減輕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新增的稅收大多落在了那些士紳豪強的頭上。
這些士紳豪強,占據了大明一半以上的耕地面積,以往卻大多不用交稅,如今新政推行,他們也必須依法納稅。
也就是說,受苦的不再是普通百姓,而是這些往日里逍遙自在的士紳豪強。
以往雖說大明實行三十稅一的政策,可實際征收下來,往往高達三十稅五,算下來的話也和新的稅收差不多了。
表面看來,這新的政策似乎并沒有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但其實并非如此,因為這里面可是包含了人頭稅、田賦、均徭銀以及各種奇奇怪怪的稅。
特別是人頭稅,這玩意兒從古至今都有,雖然朝廷一般規定是成年之后才會收取,但到了地方上之后基本上都是出生就會收取。
平均下來一個人一年也就一錢銀子,而這幾乎都頂得上一畝地半年的稅收了!
不得不說,清朝雖然是一個很讓人唾棄的朝代,但雍正的這一國策卻是實實在在的為普通的老百姓著想的。
朝堂上的大臣們,不少人本身就坐擁大量土地,對稅收中的種種貓膩心知肚明。
可即便如此,面對如今這全新的稅收數據與政策,他們依舊覺得難以置信。
崇禎更是激動得難以自已,雙手不自覺地揪著胡須,竟一下子揪下了一大把。
要知道這可是整整八千萬兩銀子的稅收啊!
他以前就連做夢都沒有夢到過這么多的銀子!
想當初,國家每年的稅收全部加起來還不到兩千萬兩,幾乎沒到年底就會全部花光。
以至于常常拿不出錢來給軍隊發餉、給百官發俸祿,為此他幾乎愁白了頭。
可如今因為這一系列改革之后,每年竟能有如此巨額的稅收,且還不會加重百姓的負擔,這對于崇禎而言簡直宛如夢幻。
但事實就擺在眼前,由不得他不信。
商議完最終結果之后,內閣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屏氣斂息,將目光齊刷刷地投向崇禎,仿佛在等待他做出最后的定奪。
畢竟事關重大,還是得由皇帝親自點頭之后,內閣和戶部才能開始接下來的行動。
崇禎先是微微一怔,但很快回過神來,原本因激動而漲紅的面色逐漸恢復平靜。
他深吸一口氣,努力壓制住內心的澎湃,然后語氣沉穩地說道:
“既如此,便這般定下來吧。”
“內閣即刻草擬圣旨,昭告天下國家新的稅收政策。”
“除此之外,《大明日報》最近半個月的內容,全部圍繞此事展開宣傳,務必讓天下百姓都知曉這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的諸多好處。”
內閣大臣們與倪元璐趕忙起身,恭敬地行禮道:
“臣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