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毛文龍的三個兒子又是一陣千恩萬謝,然后退到了一邊。
緊接著,內閣首輔薛國觀又遞上一份名單,名單上面都是一些準備去朝鮮駐軍將領的名字。
這份名單是內閣和朱慈烺最終決定的人員名單,崇禎之前也早就看過了,因此自然也沒什么意見,隨后便答應了。
就這樣,關于朝鮮駐兵一事總算有了初步的確定,只等這些將領來到京城集合之后便可以前往朝鮮。
而且大軍必須在十月底到達朝鮮,因為要是過了十月,北方大雪紛飛,大軍可就沒那么容易出發了。
除此之外,這次的去朝鮮駐扎的水師也不需要重新招募,因為這幾位將領來的時候會攜帶一部分水師,再加上鄭芝龍承諾的五千水師,合計約為三萬多人。
等大軍到了朝鮮之后,還會招募一批朝鮮人,總兵力會達到五萬左右。
而這五萬人,就是大明扎建奴后方的一根刺,時刻威脅著建奴,讓建奴不敢隨意侵擾遼東。
除此之外,這支軍隊還有另外一個作用,那就是為將來進攻日本做好鋪墊!
畢竟作為一個穿越者,朱慈烺是絕對不可能放過日本的。
等解決完建奴之后,他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日本!
幾百年后,那場曾經發生在華夏的慘劇絕對不會再發生了!
他要將日本徹底徹底覆滅!
京城的九月,空氣里依舊蒸騰著黏膩的暑氣,老槐樹的葉子蔫頭耷腦地垂著,連蟬鳴都透著幾分倦怠。
就在這樣悶熱得讓人喘不過氣的日子里,兩萬多名漕工如遷徙的蟻群般,浩浩蕩蕩地來到了京城。
他們挑著簡陋的鋪蓋卷,扛著磨得發亮的鐵鎬、鐵鍬,沿著塵土飛揚的官道一路走來,粗布短衫被汗水浸透,緊貼在黝黑壯碩的脊背上,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疲憊,卻又隱隱透著對生計的渴望。
這兩萬多漕工皆是二十到四十歲的精壯漢子,正是氣力最足、干活最利落的年紀。
至于其他的漕工,只能等到明年全國范圍內開始修建水泥路再進京了。
工部的官員們心里跟明鏡似的,畢竟此番修路,工期可是緊的厲害,所有的路必須趕在今年下雪之前全部完工,否則一旦冰雪封路,所有工程都得停滯。
為了趕在下雪前完成任務,自然要挑這些年輕力壯的勞力。
而戶部也早就做好了相應的安置,城外之前那些安置災民的房屋,此時剛好收拾出來給這些漕工們居住。
隨著漕工們陸續到位,京城仿佛一夜之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工地。
工部依照先前的規劃,在所有京城的主干道上豎起了醒目的告示牌,用粗重的竹籬笆將施工區域圍得嚴嚴實實。
而因為《大明日報》最近這段時間天天在頭版頭條宣傳修路的好處,所以即便老百姓們的出行受到了一些影響,但看著報紙上的宣傳,想著日后能有平坦寬敞的道路,倒也沒怎么鬧騰。
除此之外,因為有些道路實在太過于狹窄,所以需要擴建,而這個時候,道路兩邊的房屋和商鋪就不得不拆除了。
起初,涉及到的百姓們難免有些抵觸,畢竟那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或是苦心經營的生意場所,怎么能說拆就拆呢?
這未免也太不講道理了!
朝廷自然也是考慮到了這點,所以這次給出的補償銀子自然也是十分豐厚。
白花花的銀幣往桌上一放,再加上官員們苦口婆心地解釋修路乃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不少人也就放下了心中的芥蒂。
但凡涉及到拆遷的百姓和商戶,大多數都發了一筆橫財!
朝廷給的銀子足夠他們再買兩座同樣規格的房屋或者商鋪了。
比如某條胡同里的老李頭,原本守著一間破舊的小鋪子過日子,正因為這間鋪子剛好在路口,所以必須要進行拆遷。
一間小小的鋪子,朝廷居然給到了一百五十兩的拆遷補償!
拿到補償款后,這老李頭簡直是笑得合不攏嘴。
因為他的那間小鋪子當年也只是花了三十兩銀子買的,現在卻是翻了五倍!
這些錢足夠他重新買上一間商鋪,并且養老了。
一時間,因為拆遷發家的故事在京城傳得沸沸揚揚,原本對修路還有些怨言的百姓,也都開始盼著這種好事能落在他們頭上
接下來的幾天里,每每天還沒亮透,京城的城門剛一打開,兩萬漕工們便扛著工具,邁著匆匆的步伐進城,朝著各個工地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