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汝才當時也滿心疑惑,搞不明白大明為什么會突然發生如此大的變化。
事實上直到現在,羅汝才也搞不清楚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
因此他只能在心里暗暗揣測,要么是皇帝突然開竅了,一夜之間變成了睿智英明的君主,開始勵精圖治,整頓朝綱。
要么就是朝廷突然出現了一位曠世奇才,此人有著經天緯地之才,扭轉乾坤之力,這才讓大明有了如今的改變。
恐怕羅汝才就算是想破腦袋,都想不到這一切其實都是那位他從未聽說過的大明太子的功勞。
當然,這其實并不重要。
他之前之所以會和李自成說這些話,無非就是想告誡李自成,朝廷剛剛打敗了建奴,也算是暫時解決了外患。
可外患雖除,內憂仍在,而所謂的內憂,自然就是他們了!
要知道朝廷的大軍剛剛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士氣正盛,而且戰斗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所以這種事情必須提早做好打算,否則等朝廷的大軍殺到,他們就只有坐以待斃的份了。
畢竟朝廷的大軍連建奴都能打敗,更何況是他們這些農民軍呢?
農民軍雖然人數眾多,但大多都是些吃不飽飯的百姓,沒有經過正規的訓練,武器裝備也十分簡陋,和朝廷的正規軍比起來,簡直不堪一擊。
但李自成當時卻不以為然,他滿臉自信,拍著胸脯說道:
“怕什么?只要天下還有餓肚子的百姓,咱們就有源源不斷的兵源,只要本王振臂一呼,他們就會紛紛響應,加入本王的隊伍。”
“而且只要拿下陜西,我們就有了立足之地,也有了和朝廷談判的資本。”
“到時候河南以西歸本王,河南以東歸大明,再讓崇禎冊封本王為西北王,咱們和大明劃江而治,到了那時,咱們也能過上逍遙自在的日子了。”
說這些話的時候,當時的李自成頗為興奮,仿佛已經看到了自己成為西北王的那一天。
這個時候的李自成還沒有想要毀滅明朝取而代之的想法,滿心想的只是能逼迫崇禎封他個西北王。
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李自成看來,大明畢竟已經經歷了接近三百年的時間。
大明的制度、文化、軍事等方面,都有著深厚的底蘊,哪里是他一個農民軍首領可以推翻的?
他覺得自己能在這亂世之中,謀得一塊立足之地,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可以說,目前李自成想要的,其實也就是一個西北王的名號!
事實上不止李自成是這么想的,包括張獻忠等農民軍首領也都是這么想的。
他們都是些苦出身,原本只是想在這亂世之中求得一條出路,如果朝廷愿意招安他們,并且答應他們的所有條件,那他們自然也是愿意接受朝廷招安的。
畢竟要是能有一個安穩的日子過,誰愿意每天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啊。
至于之前投降了又復叛,無非是覺得朝廷不夠誠心罷了!
以往朝廷在招安他們的時候,總是說一套做一套,答應他們的條件往往不能兌現,他們覺得自己被朝廷耍了,所以才會再次反叛。
只不過羅汝才心里明白,大明是不會答應這樣的條件的。
大明雖然如今有些衰落,但畢竟還是有著自己的尊嚴和底線,他們是不會輕易地向農民軍妥協,更不會答應讓一個農民軍首領成為西北王,和大明劃江而治。
更何況農民軍殺了那么多的藩王宗室,雙方之間已經是不死不休了。
可當時的他初來乍到,在李自成的陣營里還沒有站穩腳跟,也不敢貿然說出這些話,也只能順著李自成的話恭維了幾句。
與此同時,營帳內。
在聽完羅汝才之前的那些話之后,張獻忠陷入了長久的沉默之中。
燭火不斷地搖晃著,那微弱的火光在風中搖曳不定,仿佛隨時都會熄滅,將他的影子投射在帳幕上,顯得格外孤寂而渺小。
他就那樣靜靜地坐在那里,眼神空洞,要知道到底是在想些什么。
許久,他重重嘆了口氣,然后緩緩說道:
“不瞞你說,在投奔李自成之前,我原本是打算去山西的,我想著先在山西招兵買馬,擴充自己的實力,然后再謀劃其他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