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盡蒼涼的秦嶺山中,一支規模龐大的隊伍正如一條蜿蜒曲折的黑色長龍,在崇山峻嶺間緩緩地行進著。
就在不久前,一場紛紛揚揚的大雪毫無預兆地降臨了這片山脈。
那潔白無瑕的雪花,宛如無數輕盈的精靈,在空中肆意飛舞,最終紛紛揚揚地灑落在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不過短短幾日,整個秦嶺便被這皚皚白雪徹底覆蓋,仿佛披上了一層厚厚的白色絨毯。
原本崎嶇不平的山路,此刻早已被積雪掩埋得嚴嚴實實難以辨認。
積雪最深的地方,甚至可能達到一米多。
一腳踩下去,整個人都可能被淹沒其中,前腳剛剛留下的腳印,轉瞬又被新的雪花填滿。
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行走自然變得異常艱難,每邁出一步,都需要耗費極大的力氣。
腳下的積雪松軟而又濕滑,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倒在地,甚至滾下山崖摔死。
然而,這支隊伍卻依舊固執地向前行進著,沒有絲毫退縮的跡象。
毫無疑問,這自然就是李自成所率領的農民軍了!
隊伍的最前面,是一群衣衫襤褸的農民軍。
他們的衣服破舊不堪,滿是補丁和破洞,在凜冽的寒風中瑟瑟發抖。
臉上刻滿了歲月的滄桑和生活的艱辛,眼神中透露出疲憊與麻木。
他們主要負責探路以及清理道路,手里拿著簡陋的工具,如木棍、鐵鍬等,艱難地在積雪中開辟出一條狹窄的通道。
并且時不時地就會有人倒下去,再也沒能起來。
也許是因為過度的勞累,也許是因為寒冷和饑餓,也許是因為不小心滑倒摔傷,總而言之,他們最終只能長眠在這崇山峻嶺之間。
面對這種情況,周圍的人也只是匆匆瞥了一眼,便又繼續麻木地向前行走著,仿佛這一切都已經習以為常。
他們的內心早已被生活的苦難磨得失去了感知痛苦的能力,仿若活死人一般!
在明朝這個時候,從潼關進入四川主要有以下幾條路線可供選擇。
第一條路線,從潼關出發,先抵達西安,接著繼續西行至寶雞,隨后經過大散關,再進入漢中,最后通過金牛道或米倉道進入四川。
這是最傳統的秦蜀通道,這條路線歷史悠久,商旅往來頻繁,沿途設有許多驛站和關卡。
第二條路線,從潼關出發,沿著武關道前往商洛。
到達商洛后,繼續前行至南陽,再抵達襄陽,然后沿著漢水至荊州,接著溯長江經三峽最終到達重慶,再進入四川。
此路線繞行東南,避開了秦嶺的崇山峻嶺,適合水路運輸或軍事迂回。
第三條路線,從潼關出發,前往隴縣,接著到達天水,再沿著祁山道前行至武都,最后通過陰平道進入四川。
此路繞行較遠,多為軍事用途,民間商旅較少選擇此路,因為路途遙遠且充滿未知的危險。
最后一條路線,則是從潼關出發,抵達西安后,進入子午谷,然后再由此處入川!
不過子午谷雖為捷徑,但極其險峻,谷中道路狹窄,兩側懸崖峭壁,稍有不慎就會墜入萬丈深淵,并不適合軍隊通行。
按常理來說,既然要從潼關前往四川,李自成必然會從這四條路線中選擇其一。
然而李自成卻并未如此行事。
因為他深知這四條路線既然自己能夠知曉,那么朝廷肯定也早已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