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對西北用兵,到目前為止,只有一條出兵路線,那就是出直隸,經河南,過西安。
在甘肅境內,就要分為兩個方向了,一是從西寧進青海,一是經敦煌,抵達巴里坤。
乾隆平滅準噶爾人的糧草供應,主要是由晉商們的馱隊,出張家口,從口外把糧食運輸到草原上的各個囤糧點。
這么做的好處是,方便大軍隨時取用糧草。
不過,康熙還不知道這個方法,并未提前布局在草原上四處囤糧。
于是,胤禑就只能帶兵出直隸,下河南,由風陵渡口,入陜西了。
之所以不走山西一線,那是因為,晉豫兩省交界處的所謂太行八陘,極大的限制了后勤隊伍的行軍速度。
尤其是,胤禑的隊伍里,帶著大量的火炮,不方便翻山越嶺。
大軍離開了京城之后,胤禑每天晚上,都要按照規定要求,用六百里加急,將請安折送達御前。
作為帶兵的將軍,胤禑有義務及時告訴康熙,他帶的隊伍,今天到了哪里?
和現代戰爭不同,由于后勤補給的艱難,大軍每天的前進速度,必須符合兵部的規定。
規定走五十里,就只能走五十里,多一里都不行。
大軍的行軍管理,胤禑完全交給了延信去操持,他自己則專心致志的研究,旗幟、軍鼓、號角等軍令指揮必備的道具。
上次,指揮騎兵,偷襲背反的蒙古人,胤禑對于旗鼓號角之類的軍令載體,幾乎是一竅不通。
這一次,胤禑有的是時間,研究這些東西了。
從直隸到河南,一路都是大平原,胤禑的行軍速度,也快得很。
不過十幾天的工夫,胤禑就帶兵抵達了黃河上的第一重鎮,開封府。
開封,是河南的省會。
河南巡撫鹿佑,領著闔省官員,出城十里相迎。
誰料,鹿佑見了胤禑后,竟然說:“十五爺,大軍可否繞城而過,免得進城擾民?”
胤禑聽說過鹿佑,知道他是個出了名的能吏。
鹿佑身上最出名的事,就是兩年內,先后因水災和旱災,奏請朝廷,豁免了災區33縣的全年錢糧。
在大清官場上,既有噶禮那種貪得無厭的贓官,也有張伯行這種清廉如水的清官。
按照一般的邏輯,胤禑應該答應鹿佑的請求。
但是,胤禑不想背負施恩地方的惡名,所以,他故意拉下臉,反問鹿佑:“大軍尚未進城,鹿中丞怎么知道會擾民呢?”
是啊,老子都還沒有帶兵進城,你怎么知道會擾民呢?
鹿佑拱著手說:“不瞞十五爺您說,河南地方的士紳和商賈,一起湊了兩萬兩勞軍銀,另有五十頭豬,十頭羊,青菜若干。”
胤禑一聽就懂,開封城里的官紳們,都知道一個規律:八旗兵過境,比土匪來了,還可怕!
說句心里話,胤禑帶兵從直隸走到河南,一路之上,都是秋毫無犯。
但是,各地的地方官們,根據能力的大小,皆有程度不同的孝敬。
這種孝敬,就一個目的,請求軍隊不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