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程去熱河的路上,胤禑只帶了年觀音。
因為,老四帶了年海棠,年海棠說她很寂寞,連個陪著說話的人都沒有。
此次去熱河之前,康熙特意吩咐了下來,皇子和旗下王公們,必須騎馬。
與此相反,隨行的漢臣們,卻可以坐車。
胤禑可遭罪了,身上的常服,里三層外三層,不僅特別捂汗,還不能不穿。
御道上,被超大的隊伍,卷起的黃沙,滿天飛舞。
以至于,胤禑的鼻內嘴內,全是沙子。
好在,胤禑管著內務府,漱口洗臉的清水,隨叫隨有。
從京城到熱河,路上有十座行宮,整好十天的路程。
到了熱河行宮之后,山谷里的涼風席席,吹得渾身舒爽!
到了熱河之后,康熙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召見蒙古王公,而是給李煦寄去了一石新稻種,命李煦在蘇州本地試種雙季連作。
眾所周知,在暢春園的西側以及大內的豐澤園內,都有康熙的試驗田。
以農為本的社會,能夠增產的好稻種,就是決定大清存亡的生命線。
這個道理,康熙不止一次的教育過皇子及諸王大臣。
康熙發現御稻種的過程,一直陪伴左右的胤禑,可謂是知之甚詳。
五年前的六月,在豐澤園的試驗田里,因水稻剛出穗,康熙去觀察情況。
結果,康熙突然發現一棵水稻比其它棵都高,而且籽料飽滿,便將其收藏起來作種子。
經過幾年的辛勤實驗,康熙帝親手培養出了水稻新品種“御稻米”。
這種御稻米色微紅而粒長,氣香而味腴,生長期短,適于北方生長。
俗話說的好,蘇湖熟,天下足。
康熙決定向江南的蘇州,進行推廣試種。
俗話說的好,無農不穩。
不管怎么說,只要糧食能增產,草民牛馬們就可以少挨餓。牛馬們可以勉強填飽肚子,就不會變成流民。
前明末年,遍地大饑荒,導致流民起義,是朱明王朝轟然倒塌的主因之一。
大清朝建立之后,充分吸取了前明的深刻教訓。
就在胤禑掌權的這些年內,康熙已經豁免災區的錢糧,達八次之多,惠及百余州縣。
在行宮里辦公,其實和在暢春園內,也沒啥兩樣。
早朝,是不存在的,康熙每日擁艷高臥,睡到自然醒。
胤禑呢,他還是和張廷玉,共用一間值廬。
張廷玉埋頭寫節略,胤禑則拿著“知道了”的小印,在請安折上,挨個蓋印。
實際上,張廷玉寫節略,才算是真正的掌握了票擬的相權。
但是,胤禑很知足,御前管侍衛,宮里管內務府,京里管步軍衙門,權勢已經熏天了。
康熙若是讓胤禑連軍國大事,都參與處理了,胤禑的實權遠超廢太子。
一般情況下,御前大臣們,都需要在行在的大門邊坐班,等著給康熙引見重臣們。
胤禑畢竟不同,他可以心安理得的坐在值廬內,一邊喝茶,一邊處置御前的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