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人總是要種田的
他們殺不死,我們死不完。
這十個字從灌嬰口中以平淡的語氣說出來時,路明非禁不住的有些頭皮發麻。
一時間他想到了語文書上的課文《愚公移山》,初中時學這篇課文他不是很能理解愚公的行為,既然山在那里堵著路,那為什么不能自己搬走,非得要搬山人總是要學會變通的嘛。
可現在他知道了,愚公不搬家選擇搬山自然是有不能搬家的理由,就像灌嬰他們這支在這里守護了兩千多年而從未離開的軍隊一樣。
在這種事上是無法變通的,古往今來無數英雄豪杰都為了自己的目標前仆后繼不顧生死,他們沒有第二條路可以選擇么當然有,而且多得是,但他們沒有選擇去變通而已,因為他們選擇了承擔責任。
有些事終究是需要人去做的,自己不做就落在了別人身上,那還是自己來吧。男人的肩膀,能承擔得起。
反正“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不是么
路明非的目光落在鍋里,有微小的氣泡從鍋底浮現,密密麻麻的,脫離上浮又消失,空氣中開始彌漫著淡淡的水汽味道,那種獨特而令人不適的“死”味。
但這一次格外地淡,好像因為真正火焰與生人的存在而沖散了似的。
拋開味道不談,這其實是一個很棒的地方,路明非記憶比較清晰的都是在城市的房屋里,雖然人口密集但就像是一個個鴿籠,大多數鴿籠里的鳥只是早出晚歸各自勞作,極少互相交流,這種大家聚在一起看著火慢慢燒開水聊天的環節更是從未發生過。
“你們是怎么發現這里的,為什么要進來”灌嬰問。
“因為……”
路明非頓了頓。
這個問題說容易回答也容易,說難也難。容易是指前因后果相當清晰,可難就難在,如果直接說出來,似乎是對灌嬰他們這種行為的一種……否定
這復活點可能不止一個出口,也不知道是在長遠的時間里出現了什么紕漏,還是在設計之處就考慮到會被人堵門弄的。
項羽早在很久以前就復活離開了,只是不知道為什么貌似失去了記憶。而虞姬更是最近離開的,也沒有被發現。
如果這“二十八騎”的使命是守衛項羽和虞姬,那他們的工作可以說算是相當成功了,就是不知道他們自己清不清楚這點。
至于灌嬰他們算不算疏于職責……路明非覺得是不算的,一份工作做了兩千多年,這已經不是工作而是為了大義在執行著。要真是按工作來算,還能在工作崗位上找到人,都已經算是能評為鞠躬盡瘁的人物,有些疏忽也很正常。
可是他這么理解不代表灌嬰也會這樣理解,一件事堅持一個小時是任務,一天是工作,一個月,一年乃至更多是生活……而兩千多年,唯有信念可以堅守。
可信念是由“成功做到”作為保障的,如果路明非告訴灌嬰事實,他一時之間想岔了,認為這么長久的守護都是無用功,從而進一步引發信念崩塌怎么辦
不用去想也知道后果會很嚴重吧
可還沒等到路明非想出一個合理的說辭,灌嬰便開口了,以陳述的語氣說出了疑問句:“有龍出去了……甚至就是項羽,對吧。”
“……是的。”
路明非遲疑片刻,將剛才的那些雜七雜八的想法全都拋掉,老老實實地點頭,好奇地問。
“你是怎么猜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