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糧食供應緊張,提前收割鮮玉米可能被視作浪費,只有青黃不接的情況下,部分家庭才會被迫提前采摘嫩玉米充饑。大規模的采摘嫩玉米是絕對不允許的。
這一點李哲自然知道,正因為知道,才覺得賣嫩玉米有市場,再過幾年經濟市場成熟,人們的腦子靈活了,賣鮮玉米的也多了,倒騰這個也就不掙錢了。
“王叔,您可誤會我了,我也不想提前摘玉米,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已經進入到九月份了,天氣轉冷,大棚也要開始建造了,我得先把地拾掇出來;如果等到玉米成熟再收割,那都進入十月份了,工期肯定會耽擱。
我為了建造大棚貸款了幾千塊錢,壓力特別大,愁的天天晚上睡不著覺。
我爹娘也不想提前收玉米,為這事還罵了我一頓,但現在已經這樣了,我想著租借村里的拖拉機,把鮮玉米運到京城賣,讓京城的老百姓也嘗嘗鮮,權當是換個口味、添個菜,也不算是白瞎了。”
王鐵頭端起白瓷缸,喝了一口水,氣也順了不少,“租用拖拉機的費用可不低,別到時候錢沒掙到,還得把租車的費用搭進去。”
“掙多掙少不重要,也是想為京城老百姓盡一份力。”
王鐵頭點點頭,拿出紙筆,寫了一個條子,“去財務室交了油錢,開拖拉機的時候小心點,這是村集體的財產,別磕著碰著。”
“好嘞。”李哲接過條子,寫著油費用20元,剛好夠京城跑個來回,知道這是給了自己優惠,“王叔,謝謝您了。”說著,他從兜里掏出兩包荷花煙,“這兩盒煙您留著抽。”
王鐵頭擺擺手,“拿走拿走,回去孝敬你爹。”
“您留著吧,我爹不抽煙。”李哲說完,起身走到辦公室門口。
老李愛喝酒,確實沒啥煙癮。
“回來,我還沒說完呢。”王鐵頭將李哲叫了回來,“進過四九城嗎?知道菜市場咋走嗎?”
“沒去過,到時候再打聽唄。”上輩子,李哲去過京城,但年代不同,道路的變化很大。
王鐵頭笑笑,“你小子連路都不認識就敢進京城,也不怕被人當特務抓了。”
“王叔,您知道去京城的路咋走?”李哲明知故問。
“去年京城鬧菜荒,很多老百姓吃不上菜。我響應鎮里的號召,以村委會的名義在村子里收了一批菜,運到崇文門菜市場賣,路我熟。”王鐵頭拿出紙和筆,給李哲畫了一幅路線圖,雖畫工不咋地,也清楚的標出了大致路線。
王鐵頭往京城送菜‘也’不為賺錢,賣菜的的價格甚至低于市場價,他從李哲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這也是他愿意幫忙的緣故。
……
大營村村北。
老李、李衛東、趙鐵柱在地里收玉米。
李衛東不時的望向遠處的土路,“爹,你真由著老二去京城賣玉米?”
雖說廊方市緊鄰京城,但哪怕只隔著一條路,冀州還是冀州,對于李衛東來說,進京城市區不是一件小事,他長這么大也就去過一次。
老李哼道,“我不贊成他進京賣玉米,更不同意他貸款建大棚。”
“他建大棚的勁頭這么足,能聽你的?”
“知道他不聽老子的還問個球。”
趙鐵柱想笑,又沒好意思,強忍著不笑出聲。
李衛東神色訕訕,也不敢回嘴,這真是他老子,只能抱怨弟弟,“這小子想一出是一出,‘鐵牛’可是村委會的寶貝疙瘩,王書記能輕易借他?”
鐵牛是村民們給村里唯一的拖拉機取得綽號,在村民心目中的分量很重。
老李點頭,“是這么個理,王鐵頭眼里不揉沙,只要是村委集體的財產,一根雞毛別人也休想多占。他年輕那會就是這個脾氣,一輩子沒改過……”
老李正要憶苦,田野盡頭傳來“突突“聲。
:<ahref="https://y"target="_blank">https://y</a>。手機版:<ahref="https://y"target="_blank">https://y</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