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來。”李酒缸搶先躥上車,胳膊上腱子肉一鼓,整捆毛竹“咣當“扔地上。
老李暗挑大拇哥,這大侄子不沾酒,干活真沒得挑。
半袋煙功夫,李哲和趙鐵柱又拉來車毛竹,除了李酒缸這自來幫工的,舅舅王榮生也來搭手,攏共十三個人在地里忙活。
李哲用的都是老毛竹,粗細跟搟面杖差不多,長的得有四米出頭。每一根都仔細檢查過,不能有蟲蛀的痕跡。拿鐵絲把竹竿頭尾擰成排,作為連接大棚南北的骨架。
等竹子捆得的差不多,李哲掏出了一張寫著‘上梁大吉’的紅紙,貼在中間的一根毛竹上。
在李哲的指揮下,一個人站在南側,一個人站在北側的后墻上,還有兩個拿著撐子將毛竹撐起來,放到了水泥立柱上,用鐵絲捆綁、固定。
老李扯著嗓子吼,“上梁大吉!福星高照!”
“噼里啪啦……”李衛東點燃了一把鞭炮,引來不少看熱鬧的村民。
等硝煙散了接著干,接著干活,這才搭好一根竹竿框架,后面的活還多著呢。
十三個人分成兩撥,依照李哲剛才類似的方法,將一根根拼接的毛竹固定起來,組成了蔬菜大棚的整體框架,有點類似于動物的骨骼。
今兒個人多,干活也比往日早,一上午的時間,就用毛竹搭好了大棚的框架。
下午還要鋪棚膜和草簾子,時間比較趕,李哲草草吃了幾口午飯,就收拾下午用的東西,讓趙鐵柱用馬車拉到地里。
兩卷塑料薄膜,一個舊木床、被褥等日用品,草簾子一趟拉不完,趙鐵柱又多跑了幾趟。
下午,李哲指揮大家鋪棚膜,這是個精細活,馬虎不得。
李哲扯著塑料布比劃,“舅,這邊再抻抻!柱子,膠帶遞過來!一定要把接縫粘的嚴嚴實實,不能漏風。”
粘接好棚膜后,十幾個漢子喊著號子把薄膜抬上棚頂,沿框架展開并拉平,薄膜的邊緣用土和沙袋壓實。
薄膜頂部用尼龍繩壓緊,兩端用地錨固定,每隔2米設置一根,形成網狀加固,做到這一步,整個大棚就已經處于封閉狀態。
地里憑空冒出這么個白花花的大怪物,把過路的村民驚得直咂舌。
頭次見的村民被嚇了一跳,“娘嘞,這是個蓋了個啥,李家要開廠子?”
早先就來瞧過熱鬧的村民解釋,“啥廠子,聽說是建了個蔬菜大棚,要在里面種菜。”
“胡沁!眼瞅著霜降了,菜苗還不得凍成冰溜子。”
“聽給老李家干活的人說,這棚子建成后比外頭暖和十來度哩。”一個紅臉老漢蹲在路邊看的津津有味。
“來,讓我瞅瞅。”人群里擠進來個三十來歲的漢子,他身材很有特點,腦袋大、身子瘦小,就像是個行走的向日葵。
“呦,朱益民來啦,你家可是三代菜農,跟俺們講講,這大棚里冬天真能種蔬菜?”
朱益民家的地距離李家不遠,早就關注到了李家的動靜,每天都會溜達一圈,不為別的,他家也種菜。
要論種菜,他老朱家祖傳的手藝,生產隊那會兒,他爹就是伺候菜園子的把式。
“俺也不曉得。”朱益民敷衍了一句,眼中卻是冒光。
老話說得好,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大棚里冬天能不能種菜,他說不準,畢竟冬天太冷,誰也說不好大棚的保溫性。
但類似的大棚,他不僅見過,也用過。
他家是菜農,對菜以稀為貴的道理有深刻了解,菜多了,價賤,菜少,價高。
他爹為了多賣錢,就琢磨了早春育苗棚。
冬季剛過去,天氣還冷,露天的蔬菜無法生長。他爹用竹竿和塑料薄膜搭建育苗棚,提升地溫,提前播種育苗,等過上十天半個月,苗長大了,天氣也暖和了,就將苗栽種到地里。
他家的蔬菜就會比旁人家的早賣半月二十天,別小看這段時間,因為蔬菜量小,價格高,賺的也多。
只是,他家的育苗棚面積小,只有十來平米,保溫性能也一般,只比外界溫度高幾度,像這樣幾百平米的越冬大棚,他以前想都不敢想。
這膽子太大了。
……
天擦黑兒,最后一卷草簾子固定在棚頂,整個冬暖蔬菜大棚徹底完工。
感謝躍馬出征打賞!
:<ahref="https://y"target="_blank">https://y</a>。手機版:<ahref="https://y"target="_blank">https://y</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