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胡同7號院,前院。
客廳里。
“嗚嗚……”煤爐上坐著的水壺冒著熱氣。
李哲給老李倒了一盆洗腳水,他坐在茶幾對面泡了一壺花茶,聞著淡淡的茶香,“爹,你覺得周青禾這人咋樣?”
“這閨女學問好,大大方方的,就是嘴巴有點碎。”
“哈哈……確實挺有意思。”李哲笑了,“爹,我看了她寫的蘑菇種植計劃書,要是能達到預期的產量,收益不會比黃瓜低,你是什么想法?”
老李被熱水燙得倒吸涼氣,“我去菜市場打聽過,周青禾真是農業大學的學生,這能上大學的人肯定是有本事。不過,鄉里還沒聽說誰家種蘑菇,我心里還是犯嘀咕。”
“您是不贊成種蘑菇?”
“也不是不想種蘑菇,就是覺得黃瓜賣的挺好,京城人又多,為啥不多種點黃瓜賣?咱有經驗,也省心。”
“爹,您這個想法是沒錯的,咱今年不管種啥都能賺錢,可人不能只看眼前,明年的擴建大棚,產量增加,總不能還都種黃瓜吧。”
老李雙腳搓在一起,“就算明年擴建一百畝大棚黃瓜,京城人也吃得下。”
李哲笑了,“您說的對,別說一百畝,夏天種植上萬畝黃瓜,京城一樣吃得下,但收購價呢?還不到一毛錢!”
“吃得下,不代表高溢價;蔬菜種類多,平均產量少,蔬菜價格才能上去。”李哲倒了一杯茶水,放到老李面前,“賺錢是一方面,我也想跟她學習種蘑菇的技術,真要賣得好,明年可以建幾個專門種蘑菇的大棚。”
老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咱家四個大棚都種著菜呢,能跟蘑菇一起種嗎?”
李哲回憶了一下,“采用陰陽棚,中間隔開,蔬菜喜光用陽面,蘑菇那邊蓋草席子。”
老李大概明白陰陽棚的意思,皺著眉說,“我擔心的是咱以前沒種過蘑菇,會有一定的風險。”
李哲不認同,“種啥菜沒風險?總得試著來吧。”李哲在大棚里種植不同的蔬菜,就是為了積累經驗。
上輩子,他種過黃瓜、西紅柿、茄子、尖椒、西藍花等很多品種的蔬菜,可時代不同,菜種也不一樣,產量、特性差異很大,只有今年親自種了,明年才有底氣增加產量。
李哲繼續說,“想研發新的種植技術,肯定要冒風險。與眼前的利益比,我更看重新的種植技術。只有不斷研發新的種植技術和蔬菜品種。才能反季節蔬菜產業有一席之地。”
老李張大嘴巴,“老二,你是不是想太大了?”
李哲不是想得大,而是想得遠,兩三年內種植蔬菜越多,越賺錢。可早晚有一天反季節蔬菜市場會飽和。
可能在老李看來,那一天很遙遠。
但李哲知道,九十年代初,一個叫壽光的縣就建上了上萬畝蔬菜大棚,冬季蔬菜價格直接被打下來。
李哲要想在反季節蔬菜市場占有一席之地,最穩妥的辦法就是走技術流,而不是卷價格。
周青禾是他們接觸到的第一位高學歷農業人才,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也是一個認識更多農業領域人才的渠道。
“爹,我是這樣想的,咱可以和周青禾多接觸。要是她有真本事,咱們就跟她合作。要是花架子,就客客氣氣的讓她離開。”
“成,就算她是個棒槌,不是還有她娘這層關系?”老李被說動了,不是李哲口才多好,而是看重韓主任的關系和周青禾大學生的身份。
如果周青禾不是大學生,爺倆不會讓她參觀大棚。
“老二,你以后不經常在村里,大棚的事怎么安排?”
李哲靠在椅子上,換了個舒服的姿勢,“爹,我想聽聽你的想法。”
老李琢磨了一會,“你這邊得留個人,幫著送貨看攤。我原本打算讓你哥留下,但他是個念家的。柱子是駕駛員,得兩邊跑。強子放心不下他爹。想來想去還是讓建軍留下來。”
“行,回頭我跟建軍哥聊聊。我舅一個人在家能行嗎?”
“沒事,有我和你娘呢。”
李哲點點頭,“爹,幾個大棚都種上菜了,以后得有人守夜,免得被人起了偷菜的心思。”
“你說得對,4號棚雖說離著其他棚不遠,可到底隔著距離,得找人守著。1號大棚和3號大棚也找人守著,2號大棚夾在中間,要是有動靜,兩邊都能聽到。最少要找三個人守夜。”老李摸著胡茬,琢磨道,“柱子開車,晚上不能熬夜。那就我、你哥、你舅、酒缸爺倆輪班守夜。”
“也算我一個,我也會隔天回去。”老李他們沒種過大棚蔬菜,李哲要時不時地回去觀察蔬菜長勢,指導他們施肥、澆水、打藥。
爺倆又聊了會,老李就去睡覺了,李哲拿出賬本核算今天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