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午后。
大營村,村北。
挖掘機還在‘嗡嗡’地施工,老李站在土路旁向著村頭眺望。
李哲也走了過來,勸道:“爹,去棚里等著吧,聽到車的動靜咱再出來。”
“這機器嗡嗡響,來個車能聽到啥?還是在這等會吧。”老李裹了裹身上的棉襖,生怕耽擱了事。
遠處傳來引擎的轟鳴聲,綠色解放卡車碾過結霜的路面緩緩駛來。車停穩后,副駕駛室的車門打開,走下來一男一女。
女的三十多歲,個子很高,戴著白色眼鏡,穿著雙排扣駝色羊毛混紡大衣,搭配一條羊毛圍巾。
男的正是萬安鎮信用社主任孫立國。
李哲笑著迎了上去:“兩位領導,歡迎來大營村考察。”
孫立國說道:“李老弟,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我們區信用社的柳主任,對咱們蔬菜大棚的項目十分關注,冒著嚴寒也要來你這大棚實地考察。”
“柳主任,感謝您對我們蔬菜種植戶的重視,外面天冷,咱們去大棚里說話。”李哲做了個請的手勢。
柳主任沒有動,而是指著挖掘機的方向:“李哲同志,那邊在做什么?這大冷天的還施工?”
“正在挖掘新建大棚的地基,天氣越來越冷,得加班加點地干。”李哲跺了跺腳,地面已凍得邦邦硬。
柳主任望著四座白晃晃的大棚,拍了拍夯土墻:“這墻真厚實,有必要建這么寬嗎?”她以前見過蔬菜大棚,但從沒見過墻體這么厚的。
“這夯土墻白天蓄熱、晚上放熱,可以給大棚保溫。”李哲建的土墻頂部一米五,底部兩米五,屬于很標準的。
據說,壽光那邊還有三米五寬的土墻。
“有意思。”柳主任嘀咕了一句。她這次來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是考察蔬菜大棚是否真的賺錢,第二是評估是否具備大規模發展的可能性。只有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才有大力推廣扶持的必要,才會吸引更多農戶貸款。
柳主任跟著進了大棚,眼鏡立刻蒙上一層白霧。她拿出眼鏡布擦擦鏡片,這才看清大棚里的情況——入眼是碧綠的黃瓜藤,還有一種她認不出的蔬菜。
柳主任走上前摸了摸翠綠的黃瓜藤:“這里面真暖和,有多少度?”
“現在有二十三度。”李哲遞給她一個菜籃子,“柳主任,您可以自己摘些黃瓜,帶回去給家人嘗嘗。”
柳主任愣了一下,沒想到李哲會來這一出,不過還是順手接過籃子,順著壟溝采摘長熟的黃瓜:“李哲同志,聽說你把黃瓜賣給了全聚德,多少錢一斤?”
“七塊一斤,有正式的合同。”
柳主任繼續問:“這大棚能產多少斤黃瓜?”
“這一畝大棚主要種的是黃瓜,邊緣還有一些西藍花。黃瓜的產量能達到六千斤以上。”
柳主任問:“你這一畝大棚蔬菜凈利潤能達到三萬?”
“差不多。”
“你說的西藍花就是那個綠色球球?那個也往全聚德送?”
“哦,那個是西藍花,外國人比較喜歡吃,主要是賣給涉外酒店和餐廳,最近兩天剛跟馬克西姆餐廳和長城飯店簽訂蔬菜供應合同。”
“長城飯店!”柳主任停下腳步,“你給長城飯店供應蔬菜?能讓我看看合同嗎?”
“您稍等,我去拿。”
柳主任將菜籃遞給隨行下屬,對孫立國說:“老孫,我記得大營村還有個蔬菜大棚種植戶,來了沒有?”
孫立國往人群中一掃,對著朱益民招手:“朱老鄉,你也過來說兩句。”
朱益民笑著問:“咋的孫主任,您也要給俺增加貸款?”
柳主任說:“朱老鄉,聽說你是第二個建大棚的,你這大棚也是跟李哲同志學的?有難度沒?”
朱益民答道:“這東西算不上多難。俺家幾年前就建了育苗棚,只是保暖性能比較差。這冬暖式蔬菜大棚就是把墻建厚、把地深挖,能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不過大棚種植和露天畢竟不同,沒有經驗容易出錯,最好還是得有人教。這不,我就厚著臉皮跟李老弟學習來了。”
柳主任詫異道:“李哲愿意教你?”
“嘿,別說您沒想到,我也沒想到!李老弟這方面真沒的說,我服氣。”朱益民豎起大拇指。最近幾天,李哲回村就會在大棚里視察,朱益民也跟著學。他本就是個種菜行家,有些地方一點就透,但如果沒人教,也得費一番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