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暖式蔬菜大棚確實有一定的技術門檻。但只要經過系統的培訓,是可以大范圍推廣種植的。”李哲不清楚這個所謂的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的具體職權,但只要能對反季節蔬菜起到宣傳作用,對李哲來說都是好事兒。
“老弟,你有照片或者詳細的數據資料嗎?我想好好研究研究。”李過慶的這番話有些冒昧,但他神色間帶著一股書生氣和求知欲,倒是并不令人反感。
“可以,回頭我給你拍一些照片,再給你畫幾張圖紙,上面會標出詳細的數據。”李哲只是略一猶豫就答應了。
今年冬天壽光那邊就要開始種植蔬菜大棚了,蔬菜大棚又是個季節性的產品。李哲這邊再藏著掖著也沒什么意思,還不如大大方方地展示出來,爭取一個“反季節蔬菜創始人”的稱號。
雖然這樣聽起來有些不要臉,但兩世為人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太要臉的人活不好。
李過慶看著通紅的草莓和西紅柿,感慨道:“老弟,我今天算是長見識了。我特別想跟你聊聊。您看這么著成嗎?哪天您有時間,跟我打個電話。我請您吃飯,地方你選。”
其實,李過慶現在就想跟李哲好好談談。他現在正在寫一本關于農村政策和改革的書籍。但他總感覺內容太過平淡,總是老調重彈,沒有任何新意。直到他看到了《晨光日報》發表的那一篇關于反季節蔬菜的文章。
他感覺這個蔬菜大棚和反季節蔬菜會成為國內農業未來發展的一大亮點。如果自己的書里能夠率先發表一些關于蔬菜大棚的觀點和見解,無疑能為本書增光添色不少。
只可惜李哲的蔬菜店今天開業,他也不好意思耽擱人家的生意。
跟李哲又聊了幾句,這才戀戀不舍地告辭離開。
李哲將二姐和李過慶送出了店門口。
林知夏也追了出來,望著李過慶的目光中帶著一絲崇拜:“您是社會學系的李學長嗎?”
李過慶愣了一下:“你也是京城大學的?”
“學長,還真是您啊!我叫林知夏,是京城大學外語系的,我讀過您寫的書《中國社會改造之我見》。我覺得這本書很有前瞻性和實踐價值,我還專門復印整理成冊了!”
李過慶也有些意外,沒想到還能在這碰到自己的‘小迷妹’,不過,他在學校屬于風云人物,早就見怪不怪了,笑著說:“老弟,你這蔬菜店還真是臥虎藏龍。”
李哲笑道:“我這家蔬菜店主要是接待外國人,就請了幾個會外語的高材生幫忙,她們也能在課余時間找個練習口語的途徑。”
“嘿,這主意不錯,老弟會做生意。”李過慶贊了一句,又對著一旁的林知夏說:“林學妹,那本書是我大二寫的,我自己都快忘了,哈哈。”
“學長,改天我把復印稿拿來,您能幫我簽個名嗎?”
這本書雖說在京城大學轟動一時,受到了校領導、系主任和社會學泰斗的高度評價,但并未正式出版。
“等我請你們李老板吃飯,讓他帶上你,我一定幫你簽名。”李過慶心情不錯,對著李哲說道:“老弟,你先忙著,咱們電話聯系。”
“好。”李哲笑著應了一聲,目送兩人離去。
……
今天是蔬菜店開業的第一天。孫濤度過了最初的緊張,更多的是亢奮。在全場商品大部分8折的情況下,客單量顯著增加,銷售額也顯著提升。他估計今天破3000外匯券肯定是沒問題的。
不過,他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就比如說:他原本寄予厚望的西瓜,除了早上那個島國女客人表現出了強烈的購買欲望,西方外國人的購買欲望并不是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