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國眉頭鎖得緊緊的,過了好半晌才開口:“頭一條就得看廠子的《食品生產許可證》,這證要是過期了或是不合規矩,生產出來也是白忙活。”
他掰著手指頭數著:“再就是設備,這可是頂要緊的。殺菌鍋、封口機、清洗機、灌裝設備都得細細檢查,看看哪些該修、哪些得換,把這筆賬算明白。”
李哲趕緊在本子上記著,筆尖在紙上沙沙直響:“要是主要做番茄、酸黃瓜、青刀豆這三種罐頭,設備上有啥特殊講究不?”
“那肯定有!”李振國把聲音提高了些,“青刀豆得有焯水殺青的設備,不然脆勁兒不夠;酸黃瓜需要專門的腌制發酵車間,溫度濕度都得拿捏好;番茄罐頭得有破碎打漿機,這些設備一樣都不能少,別到時候廠子租了才發現設備不對路,白扔錢。”
他喝了口茶接著說:“倉儲也得留意。新鮮的青刀豆、番茄得有冷藏庫,不然放不了幾天就壞了;成品罐頭得存到通風干燥的倉庫,還得夠大,能周轉開才行。”
李哲邊記邊點頭,這些都是實打實的專業門道,沒有叔叔這個內行指點,他壓根摸不著頭腦。“二叔,還有其他要注意的不?”
“還有水電和運輸。”李振國往椅背上靠了靠,“罐頭殺菌得用大量蒸汽,鍋爐房設備得合規,電力容量得夠幾條生產線同時轉,一旦停了電,整個生產就得停下來。
物流也得方便,離公路或貨運站近些,原料運進來、成品運出去都省事,能省不少運費。”
李哲邊記邊點頭,農村確實愛停電,用電是個大問題,看來不光要跟工廠溝通,還得跟鎮政府好好說說。
“二叔,我打算六到九月份生產200噸罐頭,得要幾條生產線?”
李振國接過李哲遞來的鋼筆和筆記本,在桌上算起來:“一條生產線每天時,青刀豆、酸黃瓜罐頭能產1.2-1.5噸,番茄罐頭工藝不一樣,能產1.5-1.8噸。”
“六到九月一共120天,要產200噸,平均每天得1.67噸。考慮到設備維護和原料供應不穩定,租兩條生產線保險些,能靈活調整著生產。”
“工人呢?”李哲追問。
“生產線核心崗位,每條線要2個清洗工、3個分揀工、2個灌裝工、1個殺菌操作工、1個封口檢驗工,兩條線就是18個操作工。”李振國想了想接著寫:
“輔助的得有2個倉管員、2個質檢員、1個維修工、3個包裝工,共8個。再加1個生產主管和1個技術員,總共得27到30人。”
筆記本記滿了整整一頁,李哲看著密密麻麻的字跡,心里踏實多了:“叔,這些門道沒您指點,我真摸不著頭腦。過段時間我去看罐頭廠,想請您跟我一起去,幫我把把關。”
李振國把鋼筆遞回去,拍了拍他的肩膀:“自家人不說兩家話,啥時候去,你提前說一聲。”
他心里頭五味雜陳,自己在罐頭廠干了這么多年,論能力、技術、經驗都不差,卻連個技術員都沒評上。
侄子才二十來歲,卻要自己開罐頭廠了……
晚上九點。
李振國打開門鎖,帶著幾分酒意回了家,客廳里床簾已經拉上了,小胖子和丈母娘都睡了。
他腳步放得更輕,躡手躡腳推開臥室門,見妻子還坐在床頭縫衣服。
等他關上臥室門,妻子陳淑萍才小聲問:“咋這么晚才回來?老二找你啥事?”
李振國脫掉衣服坐在床上,把事情簡單跟妻子說了說。
陳淑萍聽完愣住了,一臉不可思議地問:“這老二賣菜賣得好好的,折騰罐頭廠干啥?你們廠的生意都不好做,他弄個罐頭廠不更得賠錢嘛。”
李振國想了想:“不一定,老二的朋友能弄到出口蘇聯的外貿訂單,這就能盤活一家罐頭廠。
我們廠這兩天之所以加班加點地干,聽說也是因為蘇聯外貿訂單,可惜量不大,還不知道轉了幾手,價格壓得特別低。不好干啊。”
陳淑萍眼珠一轉追問:“那老二是啥意思?打算讓你去他新開的罐頭廠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