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那位大哥說過。”楊乾元說到這里一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聽到這話,諸王心里一喜。
楊乾元還是顧及了祖訓,自己等人死不了了。
張秉用明白楊乾元的意思,趕忙說道:“諸王不顧天家親情,寧愿做那釜下萁壞得同生根本,當真是十惡不赦。”
“諸王叛亂,革除皇籍,理應抄家滅門以明正典刑。”
諸王聽到這話,紛紛怒目而視。
張秉用卻根本不在意這些將死之人。
真以為楊乾元說這詞是講究親情嗎?真要這么認為,張秉用也不可能入閣當首輔。
“準了。”楊乾元只應了兩個字。
隨即侍衛便上來將諸王拖了下去。
死肯定是要死的,但多少也得走程序。
反正楊乾元只看結果,過程如何他根本就不在意。
“冷清了些,這釜不夠旺啊。”楊乾元看著人被拖下去后,這才說道。
“是,陛下。”張秉用立刻回答。
應完之后,張秉用便招來了內閣所有人員一同議事。
別看楊乾元只是說了一首詩,但只殺這幾個叛亂的藩王可不夠。
要不然釜怎么會不夠旺?
真正的含義是削藩,要不然處理完諸王后,楊乾元就讓他們離開了。
“此次諸王悖逆作亂,禍亂國家,荼毒生民,幾傾社稷。幸賴陛下庇佑、將士用命、天下歸心,方得敉平。”人來齊后,張秉用當即開口把這件事定了性。
然后又說道:“此亂足證藩鎮坐大、擁兵自重之弊,實為朝廷心腹之患、黎民涂炭之源。”
話說到這里,內閣所有人都隱晦的看了眼如意輿上的楊乾元,對方一副修煉的模樣,恍若沒聽到。
可他們都明白,這位陛下是準備削藩了。
但這事他不去干,讓他們干。
“叛亂雖平,然痛定思痛,當深究其源。藩籬過固,權柄過重,以致尾大不掉,萌生不臣之心,此乃制度之失,非獨一人之罪也。”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若因循舊制,恐他日再生肘腋之變,社稷永無寧日。”
“為保江山永固、黎民安泰,杜絕此類禍亂再生。”
“臣斗膽順勢厘革舊制,收束藩權。”
“此舉非為削奪宗親,實為強干弱枝,固本培元,使朝廷政令暢通,天下歸于一統,共享太平。”
“乃是為萬世開太平之基,保宗廟社稷無虞。”張秉用把目的說了出來。
楊乾元對于張秉用的話很滿意,因而只是輕輕頷首。
有了他的這表態,內閣大臣當即開始商議如何解決。
怎么解決是臣子的事情,楊乾元只要一個能夠進行削藩的方案。
并且這個方案要讓他滿意,如果不滿意,那就別怪他下手無情了。
不過涉及削藩,肯定沒有那么容易,內閣大臣都不敢過多的提議。
藩王說到底還是皇室人員,他們不過是臣子,事后很可能會被作為替罪羊推出去清算。
只是他們這態度,卻引來了楊乾元的不滿。
既然你們不想得罪人,那他偏要讓你們去當這把刀。
在他的手底下當差,榮華富貴該有的,楊乾元不會去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