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楊北林的否定和不贊成。
賀時年早已經預料到,他絲毫不慌。
不慌源于自信,自信源于準備。
“楊書記說得對,一切都應該從來百姓的利益出發,不能為了政績,損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剛才提到的磷礦處理問題,我覺得應該以省上的文件作為中心指導思想,又應該結合青林鎮的實際情況。”
“為此,我們青林鎮黨政班子一起研究,同時經過各方調查和了解,還真的有企業愿意入駐青林鎮。”
“他們可以提供改革和技改資金,當然還有技術支持。”
接下來,賀時年又將和蘇瀾討論的結果說了一遍。
楊北林聽后,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隨后道:“這種方式看似可行,但本地的礦老板能同意嗎?會不會因此滋生矛盾,發生不可控因素?”
賀時年道:“雖然省廳還沒有下發文件,但應該快了,而青林鎮的礦業技改勢在必行。”
“改革需要什么?需要錢,青林鎮的礦老板我都清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出錢來進行技改的,當然能拿出來的也不一定愿意。”
“當然,有人覺得可以貸款。但貸款是有風險的,先不說銀行是否愿意貸,那怕同意。”
“青林鎮這些礦老板愿意嗎?我想這或許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而外資進入,提供技術和資金,這是外資,本地企業還有政府三方共贏的局面。”
“我覺得只要利益分配方式談攏,這件事可以嘗試。”
賀時年說完,會議室安靜了下去。
包括楊北林也一時間不好反駁。
因為賀時年說得在理,風險也相對較小。
如果此事真的完成,那就是皆大歡喜。
既有招商引資的政績,也可以完美處理磷礦技術落后,資金不足,不科學開采等問題。
這是政績呀!看得見的政績。
哪怕楊北林嘴上不遠承認,心里也不得不佩服,賀時年的這個處理方式是最優的。
至少目前為止如此。
楊北林頓了頓道:“好,既然賀書記如此有自信,又有相應的計劃,這件事我可以表態支持。”
“但前提條件是必須維護政府和老百姓的利益,這是底線和原則,不能觸碰。”
賀時年淡淡一笑,說道:“有上級領導支持,有縣委縣政府把關,青林鎮有信心處理好這事。”
楊北林在此之前就已經調查過賀時年。
將他的履歷查得一清二楚。
國土局工作一年。
縣委工作一年。
一年內先后成為縣委辦綜合一科科長,縣委辦副主任。
隨后又成為青林鎮代理書記,三個月不到,因為礦難事件的重大立功。
提前將‘代’字去掉,成為青林鎮黨委書記。
最開始,從賀時年的履歷和時間來看,楊北林是帶有輕視之心的。
因為,他不相信僅僅在縣委辦鍛煉了一年。
就能懂經濟,社會,民生等問題,也不相信能扛起鄉鎮發展的大旗。
但是剛才關于磷礦處理的規劃,讓楊北林對賀時年看法改觀了。
畢竟是吳蘊秋帶出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