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住京兆府那邊一些實在太想進步的官員蠢蠢欲動的心,張承道就抽身回到了白石仙宗。
從白石仙宗到京兆府,正常不拼命的情況下,只需要飛不到一個小時,通勤時間還算能接受,所以張承道專門下令,安排為每七天開一次朝會。
和現代電視劇里演的不同,古代皇帝其實沒有幾個天天上朝的。
大部分皇帝都是十天半個月上一次,五天上一次朝都算是勤政的,哪怕是著名的勞模皇帝雍正,也只是常常單獨召見軍機大臣,并非每日都上朝,朝會亦都是按禮制來的。
像周國,以前繼承的前周朝的慣例,每五日開一次朝會,還經常取消——這事兒全看皇帝心情,并不是定死的。
而張承道又不是勞模,也不想天天來回兩個小時通勤,所以就定下了七日一次的標準——一個星期只上一天班,就算因為通勤時間長得早點起床,也還能接受。
主要治國方面的變法得一點點來,等自己兩個徒弟學會了傳送陣以后,就能在各地設立傳送陣,到時候讓各地官員和京兆府的官員直接用傳送陣來白石仙宗開會上班,自己就不必千里迢迢去京兆府了。
而更重要的是,有了傳送陣,信息能夠及時傳遞,就不會出現一個地方出現民亂或災情,都等人快死光了、當地起義軍都稱王稱帝了,才報到京兆府的情況了。
甚至賑災糧也不會出現吃拿卡要了,真要是有心里沒數的,張承道都能親自盯著,然后學老朱,挨個兒來個剝皮楦草!
總之,還是要大力挖掘修仙人才,發展修仙“科技”,才能讓晉地的百姓慢慢過上好日子。
因此,第一步就是……
“建白石仙道大學一事,要盡快落實。”
在處理完李仁順的喪事之后的第一次朝會上,張承道率先提出道。
其實古代也是有“小學”和“大學”的,只不過和現代的“小學”、“大學”略有不同,比如“小學”,學習的是識字、禮儀,讀的也是什么《孝經》、《論語》。“大學”則學習更高深的經典,比如五經,或鉆研一些道德哲學。
當然,更系統的教育體系,其實是六學體系,即國子監下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共六個學館。
和蕭國學去的不倫不類的國子監與太學雙教育機構并行的體系不同,周國的這套教育體系,有些像教育局和學校之間的關系,不光按官員的品級劃分學生入學的學校等級,還分了不同的科目。像算學、書學、律學,就類似“專科”,地位總是不太高。
但無論是六學體系還是蕭國的雙教育機構并行的教育體系,“大學”更多的是指的概念上的意義,就像《大學》這本書一樣,真正叫“大學”的教育機構,還真沒有。
早在上一次處理尸傀、維持京兆府秩序的那場非常例的朝會上,張承道就提出過要建一所修習仙道的學校,大部分朝臣還是贊同的。
誰不想修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