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陛下想要廢理學而立心學,也要召集一眾大臣商議,不說當今圣君,就算是漢武帝想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要和諸多大臣商議過后,而現在你們居然相信,一個禮部侍郎能夠做下這麼大的事。
本官覺得,你們這種智力,還是不進官場為好。”
最后一句是純純的蔑視,可卻沒有絲毫嘲諷的意味,而滿是真心實意,這更讓眾人破防。
可李顯穆的話是那麼明白,廢理學立心學,是子虛烏有的事情,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謠言。
“李侍郎,你方才所言可是真的,真的沒有廢理學立心學之事?”
“自然沒有,就算你們不相信本官所言,也該想想方才本官說的,這本波及大明兩京一十三省數十萬士子的大事,陛下就算再信任本官,又怎麼可能冒著社稷動蕩的風險,讓本官一言而決。
但凡你們愿意多想一想,今日就不會鬧到本官車前,讓京城百姓看這麼一出笑話,枉你們還是國子監的學子,是我大明的棟梁之材,真是讓人失望。”
方才那個學子臉色已經升起了冰冷的憤怒,他出身貧寒,費了很大的力氣丶憑藉無數的運氣,才走到這里,來到國子監,他一定要考上進士,才能報答鄉里,所以聽到此事后,一時被恐懼所蒙蔽。
可現在他回過神來,心中滿是懊悔,又對那借刀殺人的幕后之人有最深的憤怒,強行壓抑著,振聲問道:“李侍郎,無風不起浪,學生相信不可能無端會有這般流言,卻言之鑿鑿,不知這其中是否有什麼隱情?”
李顯穆再次望了這個學子一眼,這是個人才啊。
而且每次都能問到點子上,“本官的確是準備弘揚心學,畢竟讓圣人之學束之高閣,亦或只作為家學,實在是太過于浪費。
于是準備在永樂十一年的各省鄉試以及永樂十二年的會試上,允許考生從朱子語錄或者傳世錄中挑選作答。
學生認同哪個就選擇哪個作為答案,或者說懂哪個就用哪個。
所以不是廢理學而立心學,而是并行,朱子是圣人,李子也是圣人,兩位圣人的學問,愿意學哪個,全看士子自己的想法。”
李顯穆這番話說罷,在場士子就已經徹底明白了,流傳的謠言和真實差的太遠了!
堪稱天壤之別!
雖然李顯穆這也是明顯的在推行心學,但并不是強制手段,那寒窗苦讀十年的士子,依舊可以用理學來參加科舉,而那些學習了心學的士子,也能通過最擅長的心學來入仕。
伴隨著心學士子的人數越來越多,李顯穆的改革反而是順應時勢的,是一種包容各方的舉動。
雖然那些理學的究極保守派必然會大為不滿,日后還有波折,可至少對于這些只為了科舉的士子而言,已然沒有必要再圍攻李顯穆。
“只是不知這謠言怎麼會流傳出去,這件事只在禮部之中和內閣中有所傳言,可內閣同僚都知道事實,難道是禮部中有人語焉不詳將此事泄露?”
李顯穆面色緩緩陰沉下去,“不知諸學子是從哪里得知了這等消息?”
這下輪到眾士子懵了,他們感覺自己貌似碰觸到了什麼不得了的東西,成為某些人的馬前卒。
有些人后知后覺,有些士子甚至已經感受到渾身寒意徹骨,這其中事情貌似太大了!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