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五年
永樂十三年五月,張婉生下了一對龍鳳胎,男嬰是輔字輩,李顯穆為他起名叫做李輔圣,女嬰是淑字輩,名為李淑夏。
在這一年的年末時,皇陵的收尾工程結束,在驗收后,朱棣很高興的賞賜了他,而后李顯穆將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另外幾項工程上。
在這些工程之外,他還牢記著永樂十六年,山東會大旱的消息,多次督促山東修建水利設施,還將京城通往山東段的運河重新修整了一番。
若是山東有變,朝廷大軍也可順勢快速前往。
李顯穆在工部侍郎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四年,從永樂十二年到永樂十五年,之所以會這麼久,是因為他系統性的將工部之前負責營造的各項工程丶器械都梳理了一遍。
其中包括軍械的制造,尤其是火器的制造,他記得父親曾經說過,火器才是未來,他當時還不理解,父親只說了一句就讓他明白了。
“盔甲丶刀劍丶槍戟丶弓弩,這些武器的威力,都太過于依靠人力,而人力是有窮盡的,火器卻是一種不太依靠人力的武器,它有更加廣闊的未來,必將主宰未來的戰爭。”
李顯穆從工部中獨立出來了武器制造局,由一位正四品的工部郎中專門負責武器的制造丶改進丶試驗。
另外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便是在永樂十四年,他上書皇帝,請求把工部中負責鑄造銅錢的司局獨立出來,成立一個正四品的衙門,專門負責制造后續的銀錢等。
永樂十三年末,經過四年艱難卓越的戰爭,日本國內終于恢復了安定,日本國王源義持將那些反對他的大名基本上一一翦除。
這場持續四年的戰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僅僅粗略統計,日本國內就有兩百萬人因此而死,基本上是日本國內六分之一的人口。
大明這四年之間,除了一開始隨鄭和船隊前往的兩萬五千人之外,又累計往日本派遣了超過五萬的戰兵,四年下來累計傷亡約一萬人,累計支援了源義持糧草大約有一千兩百萬石,平均每年三百萬石。
這個數字有多麼龐大呢?
每年江南運到京城的數字只比這個多不到一倍,是大明一年糧草稅的十分之一,因為這一大筆開支,朱棣這個極其好戰的皇帝,提都不提北征之事了。
但一切都是值得的,永樂十四年,根據初步的探測,石見銀山的銀礦非常容易開采,僅僅初期就能帶來一年至少幾百萬兩白銀的收入,若是日后全力開采,達到千萬兩也不是問題。
當這個消息傳回大明后,幾乎所有人都失聲了,大明有多缺少白銀呢?
在大明朝,皇帝賞賜前來朝貢的國家,賞銀只有幾百兩,黃金丶白銀丶銅,都是大明的管控資源,嚴禁外流。
任何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日本的銀礦一旦運回大明,朝廷就能重新開始鑄錢,大明缺錢的困境將會一去不復返。
在這種情況下,李顯穆向皇帝提出了將鑄錢司從工部獨立的建議,朱棣也看出了鑄錢司的龐大利益,很快就下旨將其獨立出來,他本來想完全收歸內廷,但最終還是妥協,由內廷和外廷共同監督,設立兩個主管。
在永樂十五年,第一批白銀從日本漂洋過海來到了大明。
當滿船白花花的銀子出現在大明權貴眼前時,那種震撼是難以言明的。
李顯穆因前后功勛,在永樂十五年秋,代掌工部,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最晚一年半,他就要升任工部尚書了。
但天有不測風云。
永樂十六年。
那場李祺預測中的大旱終究還是爆發了,這場大旱比想像中還要可怕的多。
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赤地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