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統這種東西是存在于人心中的,自古以來就是這樣,不是你說不滿想改就改,是否能讓人心中認可才是正理,如今這一套道統能深入人心,自然有它的道理。
李顯穆,你拿什么去改
縱然你一時占得了上風又如何,終有一日會撥亂反正,終有一日,你會死,庇佑你的皇帝和太子,也會死,而儒門千秋萬載就在這里!
左都御史劉觀知道自己的前途已經完了,最好的結局也是貶職,他眼中滿是對李顯穆的怨毒,他痛恨李顯穆的年輕順遂,痛恨李顯穆對左都御史之位的覬覦,痛恨李顯穆不將他放在眼中,痛恨李顯穆當眾將他所有的丑事揭露。
此刻能看到李顯穆也有事做不到,他心中便暢快無比,甚至帶上了幾絲得色。
朱棣沉沉皺眉,心中有些不甘,僅僅處理了孔公鑒,讓衍圣公之位動一動就夠了嗎
他環視著殿中群臣,又想到普天之下無數的儒生。
衍圣公也不過是擺在明面上的牌位罷了,或者說二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交織的。
正如李顯穆方才所說。
衍圣公的帶頭榜樣作用就是跪地投降,在這種風氣影響下的儒生,除了少數人,比如文天祥這一類之外,其他人便不覺得投降有什么大不了得。
“天下大治,風氣為先。”朱棣斟酌著,“朕相信,諸卿心中,對我大明的忠心是不容置疑的,但李顯穆所言也有幾分道理,若是任由流毒蔓延,難免會遺禍于天下,不知有何良策,能消弭此事的惡劣影響。”
朱棣在給自己挽尊,也是真的在問策,甚至直接望向了李顯穆。
肅然問道:“顯穆啊,這件事是你提出來的,你可有什么好主意嗎”
言外之意,若是沒有能代替衍圣公的事情,那這件事,就只能到此為止了。
只破壞、不建設,那可不行,會讓天下大亂。
殿中群臣也聽出了皇帝的話中之意,同樣將目光投向了李顯穆,眼中帶著探究之色。
到了現在這個地步,誰還能看不出來,李顯穆是早就對衍圣公不滿,而非這次山東臨時起意。
可偏偏許多人都覺得李顯穆不滿是很正常的。
李顯穆在大多數時間都相當能容人,當初下江南處理妖術案就能看出來,對一些不嚴重的不法之事他是能容忍的。
但有兩件事他眼里不揉沙子。
第一件便是關于他父親以及涉及整個儒門的大事,當初在江南時,他真正動怒就是江南士子哭廟之事,這被李顯穆認為是玷污圣地之舉。
第二件便是對于大明的忠誠問題,他已經不止在一個公開場合,不止一次的對各級官員公開說過,對大明的忠誠問題是要放在第一位的。
而衍圣公,恰好把這兩件全都觸犯了!
既讓儒門蒙羞,又對大明不忠,李顯穆不噴他才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