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文廟!李顯穆所謂的解決之法,竟然是要觸碰千年文廟!
很多現代人可能不理解文廟的存在,到底意味著什么。
這就不得不提,儒家經歷兩千年的發展,到明朝已經真正有了一部分宗教的特征。
而任何宗教,都會編造出無數神圣故事,儒教也不例外。
在儒教經典中,孔子周游列國傳道,最終有三千門人,其中有七十二賢。
孔子之所以被推崇到如此至高的地位,就是因為他是“萬世師表”,后世所有儒生都是他的門徒,而三千門人以及七十二賢人,則是萬世師表孔子活著時候的成果。
文廟有七十二人配享,便是從這里而來,其中大多數為孔子的弟子,也是從這里而來。
如果把孔子比作佛祖,那七十二賢人就是諸佛、菩薩、羅漢,文廟實際上就是儒教的“萬神殿”。
如果覺得佛教的地位不夠,那再做一個比喻,大明和儒教的關系,有點像弱化版的東羅馬帝國和東正教。
在東羅馬帝國中,皇帝是最高統治者,即便是東正教牧首(類似于教皇)也要由皇帝任命,并且在事實上是東羅馬皇帝的御前大臣,東正教是皇帝用來維護帝國統治的工具。
衍圣公被攻訐,就像是皇帝對牧首不滿,固然會極大的損傷東正教的顏面,可終究這是人間之事。
換一個品行不錯的衍圣公上來,之后再宣傳一下,就可以說只是因為孔公鑒有問題,而不是圣人后裔有問題。
但如李顯穆這樣細究起死人的事,那就必然是整個儒門的規則要改變!
朱棣覺得事情有些大條了。
即便是他這么激進的人,也覺得李顯穆是不是太激進了。
朝廷尊儒尊孔的國策是不可能改變的。
文廟是歷朝歷代定下來的,是儒門的核心,怎么能隨意改變呢
但他又清楚,以李顯穆的聰慧不可能在這種場合無的放矢。
“顯穆。”朱棣高聲壓住了殿中的喧嘩之聲,沉著目光望向李顯穆,“你方才說劉觀不理解你言中之意,你便給他解釋解釋,道理是不言不明的。”
不僅是給劉觀解釋,也是給殿中群臣,以及他這個皇帝解釋。
殿中氣氛瞬間緊張起來,幾乎所有人都緊緊盯著李顯穆,想要知道他意圖將儒門改天換地的理論基礎是什么。
“是,陛下。”李顯穆臉上帶著從容,“在講述這些問題之前,臣想先講一件先父生前之事。”
李忠文公李祺的生前之事
朱棣來了興趣,“景和生前之事你且說。”
“先父生前教導臣先賢學問時,每每更改其中前人注釋,當時科舉必須要學朱熹的四書五經,于是父親在教導臣時,一邊教臣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一邊教臣傳世錄,二者間的異同,如今天下皆知,臣不再贅述。”
從李顯穆的話中,眾人都能聽得出,很早之前李忠文公就已經對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不滿意,于是親自刪改。
李顯穆繼續侃侃而談,“臣當時問父親,‘為何要刪改過往圣人的學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