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穆這般急匆匆進宮,朱棣還以為發生什么大事了,瞥了大太監洪保一眼,見洪保也有點懵,心中更是好奇。
待李顯穆入殿行禮后,便鄭重道:“陛下,臣有一件涉及極廣的大事奏請陛下,千古以來,豪門入仕途的人數遠勝寒門,能讀書的寒門又遠勝庶民。
臣曾經聽過有百姓哀嚎:我們這些人代代貧寒卑賤如塵土,猶如牛馬陷在泥潭中,永不可脫離。
膏粱子弟不成材,大明的將來又托付給誰,臣一直為之憂心。”
朱棣面色嚴肅起來,從以才取士開始,但凡優秀的君主,都非常注重寒門人才的提拔,只是很多時候,寒門因為出身低微、資源匱乏,導致縱然有些天賦,卻依舊眼界不高、能力太差。
“這是古來的頑疾,歷朝歷代都解決不了,難道你有辦法?”
朱棣帶著些期待望向李顯穆。
“臣只是有一個初步的想法,具體如何做,還請陛下斧正。”
“還真有!”朱棣驚聲道:“說來看看。”
李顯穆正色鄭重道:“臣這個想法的靈感來源是分省定額制度。”
分省定額。
朱棣沉吟,大明的科舉制度基本上是傳承宋朝,分省定制制度是大明做出的最大的改變之一,幾乎從根本上重塑了大明朝堂的政治勢力格局,影響極其深遠。
“當初父親向先帝提出南北分榜,而后先帝決定直接各省分名額,其中原因便是南人在科舉上實力太強,北人考試是考不過的,這背后原因也很清楚,因為北方歷經戰亂、教育水平差,不是短時能夠彌補。
這十幾年來分省定額制度選出的北方官員,從各方面來看,并不比南方官員差太多,證明我們用分省定額來選擇官員的制度是正確的。
一時的科舉成績好,并不代筆士子治政的天賦高,而更可能是他在學習時得到了更多的資源而已。”
朱棣是何等聰明的人,聽到這里就已經聽明白了,沉聲道:“你的意思是,豪門世家子弟其實很多天賦并不出眾,只是因為有名師教導,才能力壓寒門子弟,在科舉中奪魁,而這違背了朝廷選士的理念。”
“正是!”
李顯穆沉聲道:“大明有五千萬人,其中盤踞在京城、省城中的世家,盤踞在府城、縣城中的豪強,加起來或許有一百萬人,如果大明只從這一百萬人里面選士,又豈能選出真正的人才呢?”
這世上再也沒有比數據更加直觀的東西,朱棣幾乎就要被說服了。
“可是寒門出身的士子做官后,大多數并不會對百姓更好,反而因為家貧會更狠厲的收刮百姓,朕聽多、見多了那些一朝中舉為官,不出數年就豪富鄉里的事情,這又作何解?”
朱棣說的這番話并不是他一人的想法,而是古已有之,尤其盛行于門閥貴族時代,那個時候的人,將家世和品德聯系起來,認為世家門閥的品德遠超過寒門。
當世之人甚至編寫了那些寒門出身的酷吏奸臣,是如何殘害百姓、貪贓枉法的,而世家門閥出身的官員,又是如何高潔如雪,飄搖天上,有絕世的風姿,有高尚的品德,面對各種財貨的誘惑而不屑一顧。
這種思想甚至在現代社會也大行其道。
說富二代做官不貪污,說富二代做官不在乎利益,能做些實事,窮的人當了官都會貪污,類似言語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