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如此一來,縱然是六部尚書也需要仰仗內閣大學士,才能保證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六部侍郎尚且能慶幸自己的官位還能保得住,六部尚書真是越想越難受,有種如鯁在喉的感覺。
這時他們才想起了李顯穆,不知道皇帝會怎么賞賜李顯穆,他也是尚書,難道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內閣大學士驟然騎在他們頭上?
在為內閣大學士加職銜僅僅一天后,皇帝對李顯穆的第一波封賞終于到了,“兵部尚書李顯穆,允文允武,有大功大德、功贊宰輔,朕夙夜不能離也,著李顯穆內閣行走,為華蓋殿大學士,仍兼兵部尚書職,內閣六部,俱相重之,欽此。”
除了早就知道消息的戶部尚書鄭歡外,其他四部尚書,只覺得自己就是個小丑,用腳指頭想,都知道李顯穆和他們是不一樣的。
李顯穆兼任內閣大學士的旨意,在京中甚至整座天下,都引起了莫大風波。
大家誰都不是傻子,實權尚書兼任皇帝秘書、于皇帝之前處理天下十三省、兩京六部事務,除了沒有決策權之外,這實質上就是宰相!
在大明廢相僅僅三十年后,就出現了內閣這樣的機構,還出現了李顯穆這樣實權極其接近宰相的臣子,很多人一時之間,甚至不知道該說什么。
皇明祖訓中有明確規定,不允許后代設立宰相,但沒說不允許設立內閣大學士。
對于這種逐漸破壞祖制的行為,幾乎所有人都保持了沉默,包括那些不愿意被大學士侵奪職權的尚書,也沒有在這件事上糾纏。
永樂二十四年十一月初一,降下旨意,以李顯穆功高為由,加從一品太子太傅。
永樂二十四年十二月初三,圣旨再次降下,任命兵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李顯穆為宗人府右宗人,管理宗人府事務,這是正一品的職位。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皇帝只加到這里,是因為李顯穆太年輕,準備留著一些日后再賞賜,李顯穆以后必然是三公高位。
當大朝會開時,眾人才陷入真正的恍惚。
武官一方自然不必多說,張輔早就是武官之首,如今又加太師,列在武官最前。
文官這邊卻大變模樣,李顯穆列在文官之首,禮部尚書和吏部尚書都在他身后,再往下,卻是齊刷刷的一片內閣閣臣!
再多的分析也比不上眼前的沖擊力,誰都知道,大明的政治局勢,將要大變了,往后的洪熙時代,將會是內閣的時代!
————
明朝的宰相制度經歷了一個鼎盛——衰亡——復興的過程,大明建國初期的左右丞相權力之大,遠超唐宋二朝。
在胡惟庸案后,宰相制度被廢除,權歸六部,事實證明,這種不健康的政治制度難以維系,很快宰相就以內閣的名義死灰復燃,且在二十三年的永樂時代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政治地位。
至洪宣時期,內閣制度完成了宰相化最重要的一個進程——“進入高級官員序列”,自此而后,內閣制度便向著龐然大物不斷前進,再不后退!——《明朝內閣制度演變》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