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勢不可擋,也只能順從,很快眾人就思索起這件事,拋去皇帝想要改變上層官員的格局外,讓正二品大員去新建立的承宣布政使司擔任巡撫,的確是一個很妙的主意,能夠快速奠定當地格局。
這么一批大員出外巡撫,當地的官員自然是戰戰兢兢,不敢趁著分拆諸省混亂期間而做下錯事。
明眼人也都能看得出來,這些被調出京城的二品大員,既不在先帝的托付名單上,又不在新帝的心腹名單上,這才是從七卿位置上被調走的原因。
所以如果巡撫自己要做些什么事,地方官員也敢魚死網破,相互之間制衡,不讓一家獨大,順利完成分拆諸省的大事。
越想越覺得這個主意是真的很妙。
而且非常像李顯穆的手筆,一步三算,將一件事的方方面面都考慮進去。
面對新帝的人事調整,眾人上基本上保持了沉默,而被點到名的五人,則紛紛謝恩,這就是皇帝的權力。
總能把自己希望的人放到需要的位置上。
在后殿時,朱瞻基就問過李顯穆的意思,“老師會不會覺得,朕一登基就放逐老臣,顯得有些不近人情。”
李顯穆只略一沉吟,就向朱瞻基說了一段話,大致意思如下——
“如今朝廷上的大臣基本都是永樂年間就留下來的,年紀都不小了,不說身體如何,終究有一日是要致仕的。
軍中講究老人帶新人,政壇之上亦當如此,總該是要培養一些能夠挑起大梁的朝廷棟梁。
如果這一批老人都致仕或者去世了,難道還看著大明出紕漏嗎?
臣很贊同陛下準備換一批新人的想法,只是在人選上,要好好把關,六部尚書以及左都御史,執掌國朝重器,不可輕視啊。”
對朱瞻基而言,這是一個很“李顯穆”的回答,永遠站在一個非常高的高度上去看待國朝大事。
格局拉滿。
“諸位愛卿多年勞苦功高,如今還要為國朝遠赴千里之外,朕深慰之,朕特為諸卿加從一品散官初授榮祿大夫。”
這個大手筆甚至把楊士奇他們都震住了,七卿變成巡撫,權力自然是大幅度縮水,但真要說的話,其實也還好,從七卿變成了封疆大吏而已。
不是那些養老位置,也沒有真的退出權力場。
如今皇帝拿出一個初授榮祿大夫,那就一切都值了,畢竟這里不少人可能一輩子都拿不出這個級別的散官。
如今殿中,也只有李顯穆才有從一品升授光祿大夫,這是朱瞻基登基后,為了凸顯李顯穆帝師的地位,而特意封賞的,是如今文官中最高的。
而且李顯穆拿到光祿大夫,也是因為他本就是太子太師、太子太傅,朱瞻基又為他加了少傅,本就是從一品的加官,光祿大夫只能說是水到渠成。
一場精準的政治交換,朝廷上就空出了五個正二品的高位,而這種位置,本來就只有八個!
這下皇帝手中的政治資源,一下子便充足起來,在稍后的政治博弈中,有了更多的騰挪空間。
見一切順利,朱瞻基不由自主的望了李顯穆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