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面結束。
【大夏三年十月十七日,在外墻已破的情況下,壺關守將吳二自知必敗無疑。】
【故出于私心,騙其兄弟,縛之送走。】
【隨即便帶領著剩余教眾負隅頑抗。】
【其后,慷慨赴死。】
【壺關城破。】
【而之后,你也履行承諾。】
【令夏軍三日不封刀。】
【替天教“殘兵”,加上戰死者,總計五萬余人被筑成京觀。】
【同時,在夏軍的搜刮下。】
【也在壺關府衙中,發現一封他寫的信,被呈于你。】
【“三軍正屠戮,人命如塵土。”】
【“朝黃土為腹,小民有何辜?”】
【“小民有何辜?!”】
何辜?
弱肉強食的規則就是這樣。
荀瑾瑜心中默然。
她明白這封信是質問。
或者說為教眾們爭取最后的活命機會。
他是料定自己敗了,那么這一城的人肯定都不能活。
才嘗試性的…
試圖引起自己的同情心。
可以說,他成功了。
畢竟她現在心里確實不好受。
讓她想起了不好的回憶。
但也可以說,失敗了。
因為現實中的自己。
與模擬中的自己沒關系。
模擬中的自己可沒有遇到過吳信,也沒有那種思想。
她是真正的出身世家大族。
而世家大族是什么思想?
這對于荀瑾瑜而言,很清楚。
而畫面中,浮現出的畫面也沒有出乎她的意料。
【壺關府衙內。】
【對于這封信,荀瑾瑜隨意的棄之一旁。】
【畢竟上面的內容對于她而言,實在是…難以言說,有些可笑。】
【但這也引起了幽州牧劉禹的好奇。】
【因此,在請示過荀瑾瑜之后,他也看了一眼,隨即輕蔑一笑,又給予給營中的將校一一觀看,同時嘲諷道——】
【“叛賊就是叛賊。”】
【“朝廷賜其衣食,彼等不念恩德,不識圣上慈懷,致令天下紛擾,其死何足惜?”】
【“我大夏江山日暮途窮,皆由此輩所致,猶敢在此巧言令色乎。”】
【他的話語引起一片恭維。】
【“賤民不知忠義二字。”】
【“怎可跟荀尚書和州牧您二人相比?”】
【“不。”】
【劉禹心中得意,但面色不變,然后起身朝著荀瑾瑜拱了拱手,改正道—】
【“這次老夫只是打下手,能破壺關,還是全賴荀尚書之力。”】
【“是極,是極。”】
【此話一出,眾人也是連忙改口,其其起身,朝著荀瑾瑜舉起酒樽高呼恭維。】
【而伴隨著他們的高呼,府衙之中的絲竹之聲也隨之響起。】
【氛圍一片齊樂。】
【但壺關外。】
【那雄偉的“建筑”上的無數雙空洞的眼睛卻正死死盯著他們的方向。】
【好似在仇恨。】
【又好似在不甘和痛苦。】
【皇帝是天命。】
【可天命不佑萬民悲苦。】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