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耕田租給無地可種的百姓,無償給予農具、耕牛,收糧之時按四六分成。】
【替天教四,百姓六。】
【期間,替天教將履行并州同樣的政策,免除賦稅三年,可與砍殺士族豪強獲得的免賦稅疊加。】
【直至——耕種滿五年。】
【這土地就會成為百姓的私產。】
【至于多出的土地將優先賠償給失去性命的軍兵家屬,其次便是按戰功給予軍兵們的家屬,最后在輪到孤寡老幼。】
【但你禁止土地買賣,但如果獲得土地的百姓確實有困難的話,替天教可以為其提供“貸糧”度過困難,直至收成在償還。】
【教育改革上——】
【對于教育,你尤為看重。】
【因為你明白,想讓百姓覺醒,你就必須掃除他們的文盲,讓他們識字。】
【但盡管在查抄士族豪強們時,你獲得了大量的書卷,藏書。】
【但也無異于杯水車薪。】
【因為這些看似數量多,但面對百姓的數量,根本不夠分。】
【更別說,他們又不識字,給了也沒用。】
【總不能讓他們自學吧?】
【這不現實。】
【至于讓人去教習,也不現實。】
【因為你的識字人才,本就少的可憐,甚至治理地方都不足,再別說加上你的改革,他們也全都盲忙的腳不沾地。】
【睡醒就干活,干到不得不休息才就寢,全當牛馬用,根本分不出來。】
【因此,思來想去,你只得另尋他法——】
【你令工坊工匠開始將常用的文字刻于箭桿,每支箭攜帶1字。】
【總計千字。】
【準備用以城防軍和承天軍的訓練。】
【軍兵訓練時,射出箭矢后,要先大聲朗讀箭矢上的文字,在射出,以此先讓軍隊掃盲。】
【這樣一來,以后你就可以讓學會的城防軍白天訓練,晚上前往村落,教導白天耕種完土地的百姓。】
【從而開展緩慢的掃盲,等以后人多了在實行新的政策——】
【“真是任重而道遠啊。”】
【做完以上這一切后,你如此感嘆著,隨即又將視線轉到了新的領域——】
別,哥們。
你別轉了。
不然我都快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和你是同一個人了。
看著眼前一系列的消息,吳信嘴角一抽的同時,也陷入了深深地自我懷疑中。
就像是他剛剛說的一樣。
他們真的是同一個人嗎?
不然為什么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為什么會這么大呢?
以上,他感覺除了那個軍事改革他可以做到。
至于其他的,他可能…大概也確實能。
不過肯定是沒有模擬中的自己想的那么完善的。
軍事改革中不多說,看那個訴苦大會就知道了,取了什么經驗和靈感。
民生改革相同。
但還采用了曹魏時期的屯田和北魏時期開始的均田制,不過也是有改良。
掃盲,也就是教育改革。
吳信有些不確定。
但記憶中還是告訴他,這個改革其實有可能是取自例如秦、漢、元朝代之類的靈感。
這三個朝代,都有在兵器和箭矢上刻字的習慣。
不過他們并非教育。
秦朝刻字,是管理,是檢查工匠的質量,知道是誰造的。
漢朝是標注軍隊信息。
元朝是傳遞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