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出于第二點,你就不得不出兵。”
說著,荀瑾瑜從懷里掏出一柄折扇,輕輕搖動,眼中閃爍著精芒。
“明公是反賊,而你作為朝廷中央是肯定不能對冀州發布的檄文視而不見的。”
“不然就會失去政治上的優勢。”
“而一旦失去政治上的優勢,便是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在你手中的中央朝廷之權威便會名存實亡。”
“權威崩塌,那么攝于大夏威信而懷有異心的野心家也必然不再隱忍,天下紛爭就顯。”
說到這,荀瑾瑜再度一頓,隨即更是直接起身,身上帶起一陣未散的熏香,合扇抵住左手,直視著蘇婉清,用著肅然的語氣續言道:
“這點對你極為不利。”
“因為你真正的實控地區,其實只有司隸一州,其余州郡,皆只是憑借著皇權,也即是大夏的威信號令。”
“大夏的威信崩塌,天下紛爭。”
“那么在你現在并州已失、冀州崩潰的情況下,也同樣會和明公一樣,四面皆敵,很難起勢。”
“甚至——“
“他們還可以用“權賊”之名污蔑你,從而讓你陷入被動。”
說白了,荀瑾瑜所說的,也是重點提醒蘇婉清的。
其實就是權力博弈的終極公式。
這點身為皇家出身,經歷過數次模擬的蘇婉清也很懂。
一個勢力,最重要的是什么?
軍事實力?正確。
正統性?也正確。
因為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就像軍事乃利刃,正統性為利刃之柄。
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光有正統性,不足以成事。
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沒有正統性,也不足以成事。
握柄揮刃者可屠龍,徒執利刃者必自刎。
這就是政治的魅力之處。
軍事是輔助正統穩定而生(政治),反過來,正統性亦為軍事賦魅(師出有名)。
一個人想成事,兩者缺一不可。
而且,不僅如此。
荀瑾瑜短短話語之間,還徹底幫助蘇婉清現在的局面分析了一個透徹,提醒了她很多忽略的地方。
冀州士族豪強是有備而來。
并非光是針對吳信的有備而來。
也是針對她的有備而來。
這是陽謀。
逼迫蘇婉清必須出兵。
因為蘇婉清不出兵,就等著被天下唾棄,不再聽從其號令,甚至被當作“脅迫天子“的公敵看待吧。
這其實是一種倒反天罡的行為,因為現在正統依然在她。
所以,他們這種行為叫什么?
叫臣子去命令皇帝出兵!
是不合理的。
要討伐吳信,也是她去叫大家討,而不是冀州士族豪強們叫她們去討。
因此,她其實去不去都一樣,都是會有損失的。
不去,就是失去她用皇權包裝給自己的正統性。
去,大夏的正統性同樣會被削弱。
只是一個損失特別嚴重。
一個損失相對較小。
至于冀州士族豪強們為什么要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