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他做這么這些多余的操作,可不是白做的。
而是為了戰事前的準備。
至于什么準備。
哼哼。
那當然是…
叫盟友的準備。
【解放十二年三月十五日,你遣人八百里加急。】
【給自己盟友鮮卑、西域諸國,寄出了林忠會議上所言的《伐高麗檄,三罪昭彰》,獲得了盟友們的一致認可。】
【他們覺得這高句麗也確實太過分了。】
【居然膽大到對于自己的盟友大明做出了這么多壞事,甚至還想影響他們與大明的關系,簡直天地為之不容。】
【因此,他們決定響應大明的號召,發兵與大明合擊高句麗。】
【其中,以鮮卑可汗拓跋綰出兵最多——軍兵多達五萬人。】
【而西域諸國為最少——軍兵萬余。】
【但這兩者的加入,卻使得大明征伐高句麗前夕聲勢更加浩大,更令高句麗再次星夜遣使希望與大明求和。】
【長安城,大明中央辦事處——】
【高句麗的使者在大明官吏們的冷眼下,當眾抗聲爭辯——】
【“吾等小國曾聞大明主席熱愛和平,為何如今卻要把無數百姓推進戰爭的泥潭之中呢?”】
【“您就不怕被百姓們披麻戴孝嗎?”】
【很顯然,高句麗的使者是有備而來,他了解你這位在崢嶸歲月中南征北戰,而今卻逐漸平和的主席。】
【你早已不熱愛爭斗,而是更熱愛民生了。】
【不過,盡管你現如今已不熱愛戰事,但這一次,對于他的言語,你卻不為所動,甚至還兩眼直視這名使者,毫不留情道——】
【“首先,不愿意和平的是你們。”】
【“其次,為了未來的太平,大明百姓從不懼怕犧牲、流血。”】
【說罷,你就讓人把其扔了出去。】
【而也正如你意料的一般。】
【大明中央的搶先一步的開啟戰事,不僅沒有讓承平三年的百姓們不解,反而得到了他們的鼎力相助。】
【畢竟,高句麗的罪行,在被你們公之于眾之時,就被百姓理解了。】
【更何況,在大明重視教育之風之下。】
【武,這個充滿殺伐的字。】
【早就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止戈為武,鑄劍為犁。】
【你們大明行武,從不是為了壓迫,而是為了往后百姓萬世的歡樂,太平。】
【軍民本一家。】
【大明百姓們相信,也明確支持,大明中央的決定。】
【為此,甚至有部分逐漸富裕的百姓們拿出錢糧捐贈給大明中央,希望貢獻自己一些微薄之力。】
【長久以來的發展,與民讓利,藏富于民的政策,終使得大明獲得了回報。】
【解放十二年四月,大軍出發。】
【關中百姓相送百里,所送之糧食,一度讓管理后勤的官吏愕然。】
……
【史書記載:明軍發長安,關中父老簞食壺漿,填塞官道,至潼關,粟盈百車。】
【督糧官慨然曰:“百姓相送出潼關,不破明賊誓不還,裹革何須遼水畔,青山處處是明墦。”】
【是夜三軍念之感泣,聲震十里不絕,士氣大振。】
————《明史?解放紀》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