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十五年三月。】
【自滅高句麗以來,大明在一片祥和中又過去了三年。】
【期間,新羅、百濟攝于大明的“德望”不僅立馬與高句麗劃清關系,還向大明控訴是高句麗的浪子野心,說自己完全無意跟大明作對,是高句麗試圖拉他們下水,不過最終他們還是“慧眼如炬”,一眼看出高句麗的陰謀,沒有讓他們得逞。】
【而為了提高這番言語的信服力,他們不僅主動把逃亡至國土境內的高句麗貴族們綁了獻給大明,還主動向大明表示出了愿意臣服之心。】
【不過因大明的解放主義,大明中央辦事處最終對于他們請求表示了拒絕。】
【這讓他們異常惶恐。】
【然而,令他們沒想到的是,大明中央的拒絕并不是準備對他們動武,而是選擇了讓他們成為大明的盟友。】
【成為盟友,而不是藩屬國。】
【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讓他們完全不理解。】
【畢竟自古以來,中原王朝強,四方小國無不俯首帖耳,言聽計從,上貢便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而大明這一手,明顯與他們的認知不符。】
【不過,雖然不符合他們的認知,但再怎么說避免成為藩屬國畢竟是一件好事。】
【更何況,他們本身就沒有什么拒絕的權力。】
【因此,對于大明的提議,他們欣然接受。】
【大明與新羅、百濟達成盟友關系。】
【而這卻正中大明下懷。】
【雙方使者建立關系時,大明順勢提出簽訂《同盟條約》。】
【其中,除卻互不侵犯和被攻打時同盟軍事援助以外,大明特意提出了同盟間或者其他國家和同盟進行貿易時,必須采用大明寶鈔進行交易。】
【而對于這點,兩國同樣欣然接受,甚至開心不已,與有榮焉。】
【畢竟,對于大明的盟友鮮卑和西域兩者同樣是一樣的待遇,他們認為這是大明把他們當自己人看待的表現。】
【自此,經過大明中央商定的聯合國計劃也在三國達成盟友時正式進入籌備。】
【解放十四年,大明進入高速發展狀態。】
【除卻高句麗地區需要鎮壓的零星叛亂,大明四方無外患,數年的和平讓百姓安居樂業。】
【而《同盟條約》所帶來的隱藏利益也開始慢慢體現。】
【很顯然,作為大明的執政人和林忠等中央官吏并不是單純的愛好和平。】
【或者說,你們是不愛打仗。】
【你們只是在謀劃更長久的利益。】
【你們正在構建一個以大明寶鈔為核心的經濟圈。】
【這不僅在潛移默化的加大對外的影響力,還在隱性的為大明掠奪著來自于盟友的經濟。】
【例如——資源的定價權。】
【大明規定的一切貿易商品必須以寶鈔計價。】
【而正常來說,草原的毛皮寶鈔價值定價為三貫,卻在同時期大明國內南方的實際價值卻為六貫。】
【而且,這種方式也讓同盟國對于大明形成了依賴,形成了以“資源—寶鈔—商品”循環,且也讓他們又拿著寶鈔購買大明的商品,繼續促進大明經濟的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