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頓,白宮。。。
吃過早飯,弗雷德里克去了橢圓形書房,萊斯利等人先后趕來。
作為國家領導人,趙潤東不得不把局勢考慮得危險一點,把敵人想像得厲害一點。實際上,對待日本發展核武器的問題,美國的處境非常尷尬。
早在2020年,美國就知道日本在秘密研制核武器。
當時發生了一件非常震驚的“情報安全事件”,一名在美國潛伏了近30年的日本間諜被阿拉莫斯實驗室招聘,竊取了包括核武器小型化技術在內的大量絕密資料,等到美國情報機構反應過來的時候,日本間諜已經飛回了東京。美國政府沒有公布該起事件,為了保密還將牽涉到的cia人員“發配”到阿拉斯加守雷達站。只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n在8月初做了報道,差點讓弗雷德里克輸掉大選。
日本間諜到底偷走了多少絕密資料,cia至今沒能調查清楚。
有一點可以肯定,日本間諜偷走了與核武器小型化技術有關的絕密資料,因為阿拉莫斯實驗室是美國唯一掌握了核武器小型化技術的科研機構,日本間諜也是搞核武器的工程師。
知道日本在搞核武器,與限制日本搞核武器是兩回事。
美國政府內部,對待該問題也有兩種聲音。
以伯克利為首的“鷹派”內閣成員認為,日本搞核武器對美國的威脅并不大,反而能夠牽制中國、馴服韓國,主張采取“放縱政策”,允許日本擁有一定數量,但是不足以維護國家戰略安全的核武器。
以萊斯利為首地“現實派”內閣成員認為。日本搞核武器對美國地危害非常大。將打破西太平洋地戰略平衡。迫使中國采取更極端地國防政策。讓韓國疏遠美國。導致美國成為最大地輸家。主張采取“限制政策”。嚴禁日本研制核武器。
兩派內閣成員地爭論非常激烈。甚至連國會領袖也參與了進來。
弗雷德里克比較支持萊斯利地觀點。認為日本發展核武器地危害非常大。
問題是。美國能夠采取地“限制”措施非常有限。
東海戰爭后。軍政府上臺。日本與美國地關系越走越遠。其實不管執政是不是軍政府。因為美國在東海戰爭中采取了“觀望態度”。沒有給予日本全力支持。所以上臺執政地日本政府肯定會疏遠美國。
日本不是沒有實力地小國。
東海戰爭爆發前,日本已經具備亞太地區僅次于中國的國防實力、擁有世界第三地經濟實力,除了不具備核大國的戰略威懾力之外,日本具備世界級大國的所有必備條件。雖然東海戰爭使日本遭受重創,但是以日本的國力,數年內就能恢復國防實力。
隨后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經濟危機與大蕭條,更加拉遠了美國與日本的距離。
村上貞正上臺之前,包括菅野執夫在內地日本首相都把國家復蘇的希望寄托在美國身上,雖然做法不太相同,菅野執夫以補貼地方式支持日本企業向美國傾銷商品、通過濫發貨幣支付wb的欠款以保住日本經濟基礎,繼任地高藤宏樹主要支持日本企業與美國企業合作、以聯合經營的方式“入侵”美國市場,但是2人地目的完全相同,利用龐大的美國消費市場幫助日本企業擺脫困境、幫助日本經濟復蘇。
日本的“經濟搶劫”政策讓美國非常反感,嚴重侵犯了美國利益集團。
貿易大戰爆發時,美國除了重點打擊中國企業與商品之外,唯一全力打擊的就是日本企業與商品。
到20119年初,村上貞正上臺時,美日貿易戰的規模超過了美中貿易戰!
激烈的貿易戰使美日關系大踏步倒退。
如果不是“中南風暴”爆發,美日再次找到“共同利益”,美國與日本很有可能在村上貞正采取更加激進的貿易政策時分道揚鏣。
為了讓日本牽制中國,美國不得不做出讓步。
用“助紂為虐”、“養虎為患”形容美國的對日政策一點都不為過。
雖然最惡劣的后果還沒顯現出來,但是弗雷德里克已經有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日本的步伐邁得太快、太急了,已經失去了控制。對美國來說,失去控制的日本不但不是“盟友”,還是“禍害”。
面對“日益強壯”的日本,不管是弗雷德里克、還是萊斯利,都有種束手無策的感覺。
此時的日本,已經不是20166年以前的日本。
5年的飛速“發展”,日本的常規軍事實力已經超過了東海戰爭之前的水平。
2c177年,菅野執夫執政期間,日本同時動工建造2...-->>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