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經濟是綜合國力中最重要~
29日一整天,王元慶都在國務院調查了解國內經濟情況、國際經貿環境,獲得經濟方面的第一手資料。
論經濟工作能力,顧衛民比不上龐興龍。
幸運的是,顧衛民出任國務院總理時,共和國的經濟情況已經好轉;龐興龍在離任前為產業結構調整打下了堅實基礎,沒有給顧衛民留下難題。
管理財務方面,顧衛民的能力無可挑剔。
2021年,共和國的財政赤字達到創紀錄的82543億、國內通貨膨脹超過7%;到2023年,不但財政赤字減少到1億、國內通貨膨脹不到,顧衛民還提出在2年之前償還債中的67%。
龐興龍推薦顧衛民出任總理,不是反對王元慶進入中央,而是看中了顧衛民的能力。
從紀佑國執政,到趙潤東掌權,共和國一直施行擴張式的財政政策,推進以產業結構調整為核心的社會經濟改革。龐興龍離任時,共和國“欠債”超過30萬億!雖然大舉發行國債解決了基礎建設與刺激經濟的資金問題,但是也產生了嚴重的負作用,留下了后患。不說別的,2015年到2022年,共和國的通貨膨脹一直在65%以上,相當于將百姓手中的財富“稀釋”了一半。
擴張式財政政策不可能持久,欠的債遲早要還。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準備完成,以電動技術、生物技術、通信技術、電子技術等高新技術為主的高科技、高附加產業逐步取代資源型與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共和國不但正式步入發達國家行列,經濟發展也逐步走上正軌。
在此情況下。換一個更會“理財”地總理能夠最大限度地鞏固共和國地經濟基礎。
在國防部“混”了5年。專門負責管理國防預算地顧衛民成為最佳選擇。
王元慶不得不承認顧衛民地“特殊”能力。在他地控制下。幾乎每一筆錢都花到了刀刃上。
2024年前三季度。財政支出不但沒有“超支”。還節余了9800多億。
按照顧衛民提交地預算報告。全年財政節余有望達到40。比年初預算時超出15%。因為要在年底拿出2025年財政預算方案。所以顧衛民已經擬定了草案。提出將2025年地財政預算控制在33萬億之內。力爭在2025年底節余75000億。為完成長期計劃奠定基礎。只是現在看來。顧衛民地宏偉目標肯定無法實現了。
看上去。共和國很“富有”。
實際上,共和國的腰包里根本沒有幾個錢。
因為全球性大蕭條還未結束,所以推動經濟發展仍然是共和國地核心任務。
貿易戰“偃旗息鼓”后,各國紛紛加大“政府消費”,以基礎建設投資、政府擔保貸款、公共資源消費等等方式刺激本國經濟發展,直接后果是各大經濟體都囤積了數年、甚至數十年都消化不了的剩余物資。美國民主黨在大選中獲勝,韋斯特伍德上臺后肯定會大力“整治”美國經濟,將更多的財力用于刺激國內消費;共和國逐步控制周邊市場,經濟發展從擴張轉為固基,世界經濟將有所好轉。
好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此期間,不管哪個國家,都得想辦法消耗掉堆積成山地剩余物資,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這也是一場由多方參與地大規模地區戰爭必然爆發的基本依據。
與其他國家不同,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下,共和國存在的不是“物資嚴重過剩”的問題,而是“資源不足與分配不平衡”的問題。也就是說,其他國家拼命消耗庫存、為經濟發展提供活力地時候,共和國卻得小心翼翼的利用有限地資源、合理分配經濟資源與社會財富、以此推動經濟發展。
按照顧衛民的說法,即便將2026年底完成地目標降低一半,問題依然非常嚴峻。
趙潤東肯定給顧衛民打了招呼,不然顧衛民不會準備得如此充分。
王元慶提出為戰爭留下額外預算后,顧衛民就拿出了一份非常詳細的評估報告。
如果戰爭在半年內結束,在不考慮裝備損失地情況下,根據軍人傷亡的情況,戰爭支出在1500018000間,戰后國防力量重建等將耗資1200015000總支出近3萬億元。
如果戰爭持續1年,直接支出將超過35000間接支出3萬億,總支出近7萬億。
如果戰爭持續2年,直接支出將超過8萬億,間接支出55000總支出超過1億。
如果戰爭持續2年以上,總支出很有可能超過20萬億。
非常驚人,也非常令人震撼的一
。
&nbsp...-->>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