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歐洲崛起,基本上是共和國當局在這場戰爭后期的主要目的。
必須承認,即便打贏了戰爭。共和國也元氣大傷。
雖然在整場戰爭中,得益于先陸后海的戰略,即首先集中兵力打擊俄羅斯,確保陸地安全,再轉向大洋,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加上俄羅斯過于贏弱,比戰前預料的還要糟糕得多,在共和國陸軍面前連反抗的力氣都沒有,很快就輸掉了戰爭。也就無法對共和國本土構成嚴重威脅,所以共和國本土基本上沒有受到威脅,即便遭到過轟炸,損失也不大。但是誰也不能否認,為了打贏這場戰爭,共和國耗光了的多年間積累下來的全部資本,國力大受影響。
根據在戰爭結束近百年后解密的一份資料來看,早在,也就是能夠看到太平洋戰爭勝利曙光的時候。共和國當局就成立了一個向元首負責的秘密機構,專門評估戰爭造成的損失,以及戰后恢口二實力所需的基本條件六當個機構的率要任務實懷工北為最高統帥部提供戰略決策建議,比如在戰爭期間應該重點控制哪些地區。以及應該利用戰爭名義重點儲備哪些資源。更重要的是,這些建議有一個共同目的,即大戰結束之后。以最快的速度恢復國家實力,攥取戰爭利益。
該機構提出的武多建議中,就包括遏制歐州。
根據解密資料來看,能否成功遏制歐洲的崛起勢頭,成為了能不能獲得戰爭利益,稱霸全球的關鍵所在。
在這份被封存了近百年的報告中。匿名起草者明確提到,如果不能設法在戰爭期間邊將歐洲邊緣化,共和國將在戰后面臨兩難選擇,即要么做好與西方世界打第四次世界大戰的準備,要么就得與團結起來的歐洲分享勝利果實。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根本沒得選。
說得直接一點,即便共和國當局愿意退一步。與歐洲分享勝利果實。隨著西方世界以歐州為核心再次團結起來,共和國必然會面臨更加巨大的挑戰。換句話說。這只是延遲了第四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時間。
要想避免第四次世界大戰,就得使歐州邊緣化。
從共和國的戰略上,能夠明確看出這一點。
可以說,在歐洲參戰的問題上,共和國當局就充分利用了歐洲。雖然幾乎所有歐洲人都將俄羅斯看成東方國家,把俄羅斯人看成東方人。但是從基礎文化看,俄羅斯人更像是歐洲人,而不是亞州人,或者說是更傾向于基督教文明的歐浙。歐洲以向俄羅斯宣戰的方式加入第三次世界大戰,本身就是一個戰略失誤。最大的影響就是讓歐洲失去了與俄羅斯聯盟的可能性。從短期來看,這對歐洲有利,因為俄羅斯的存在讓歐洲避免了與共和國直接為鄰的危險,也就為歐洲爭取到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從長遠來看。只要共和國取得大戰的最后勝利。就會登陸美洲大陸,也就會努力控制環太平洋地區,從而形成對歐洲兩面包夾的態勢,讓歐洲失去大范圍擴張的機會。也就是說,即便歐州能夠控制歐洲大陸,能夠南下控制北非,能夠控制北大西洋,也最多只是一個地區性強國,或者說是一個影響力非常有限的世界性大國。而不耳能成為美國那樣的超級大國。
耍想改變這一局面,歐州的唯一機會就是進軍美洲大陸。
也就是說,歐洲要借助共和國擊敗美國的機會,在美洲大陸...-->>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