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美國來說,最好的結果無非是在本土變成戰場之前結束戰爭。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得像當年的日本,在本土外圍防線上打出點樣子來,讓共和隊嘗到苦頭,也讓共和國當局放棄登陸美國本土的打算。
毫無疑問,波多黎各是美國當局最后的選擇。
如果守不住波多黎各,美國就將失去做最后掙扎的機會。說得直接巒點共和隊攻打波多黎各的目的是為了給猶太人一個交代。接下來。共和國就將進軍古巴,用成千上萬的轟炸機,以及數以億計的炸彈將美國變成焦土。就算美國能夠堅持到最后。迫使共和國打地面戰。在本土成為廢墟的情況下。美軍的戰斗力也不會強到哪里去。到時候。不但會被炸回石器時代,還
美國沒有退路,也沒有其他選擇。
從某種意義上講,低估美軍死守波多黎各是共和國高層犯的低級錯誤。
戰略層面的低估,帶來的就是戰術準備方面的嚴重不足。
雖然在陸戰隊登上波多黎各之前。共和國海軍進行了近一個月的前期火力準備,光是出動的戰機就超過了兩萬架次,但是受后勤保障等因素影響。前期火力準備的強度一直不是很大,而且沒有形成系統,往往是今天炸了,明天就被修7月初,也就是準備進行兩棲登陸作戰的時候,島上仍然有半數以上的軍事目標沒有被摧毀,超過三分之二的美軍防御部隊具有完備的戰斗力。
與前期火力準備相比,陸戰隊的準備更不充分。
雖蔡當時共和國宣稱準備了百萬大軍,就算除掉艦隊、航空兵與后勤人員,陸戰隊作戰部隊的兵力也在約萬以上,但是根據戰后解密的資料,到7月初的時候,到達前線的陸戰隊只有個旅,戰斗單位的總兵力不到舊萬。
要知道,當時島上的美軍兵力不低于兇萬,戰斗人員占半數以上。
準備如此不充分,結果可想而知。
7月日,美國獨立日這一天,共和國陸戰隊的先頭部隊登上了波多黎各。
海灘上的戰斗打得非常慘烈。雖然共和國陸戰隊選擇了立體登陸戰術。絕大部分作戰部隊都是乘坐垂直起降運輸機到達島上的,只有少數超重與超大裝備需要由氣墊船、或者登陸艇送上岸,但是在兵力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共和國陸戰隊沒有使用較為擅長的大縱深突擊戰術,而是把兵力集中在了海灘上。
這場登陸作戰,可以說是共和國陸戰隊在大戰期間打得最糟糕的一次。
不管有多少其他理由。誰都不能否認,過于草率的決策,嚴重欠缺的準備,讓沖上海灘的陸戰隊官兵成了美軍射殺的對象。
在第一天的戰斗中,共和國陸戰隊就損失了近聯夠官兵。
要知道,上一場讓共和國陸戰隊在一天之內損失刃為名官兵的戰斗發生在4年前的塞班島上。與4年前相比,共和國陸戰隊不但擁有了更加先進的武器裝備,還擁有絕對的戰場主動權。在幾乎掌握了全部優勢的情況下,仍然打成這個樣子,肯定不是軍人的問題,而是決策者的問題!
肯定得有人為之負責,只不過這人不是裴承毅。
承擔責任的...-->>
本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