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地內只剩丁怡,還有神犬。
其余五人,則跑去交接機車村訂購的第三輛電車。
專門用來住宿和存放武器裝備。
因為作用僅次于開路的戰車,且住宿條件關乎每個人,所以五人全都去了。
除了拿車外,還要前往第五村,購買配套軟床墊和枕頭,床簾或眼罩之類的。
在林風前往村長辦公室,會見蘇安的同時,村里兩位助祭,已經帶著幾名強化修士前來。
找丁怡學習如何擴大毒蟲的培養箱,以及照顧巖角馬。
這套馴服養殖技術的底層邏輯,就是用毒蟲的麻痹致幻效果,來降低巖角馬的攻擊性,減少日常應激反應。
從而乖乖在籠子里吃吃喝喝,迅速的長大到成年期。
加上村里食堂剩下的充足草料,足夠供養一頭初期雄性,以及余下七八只年幼巖角馬,所以它們的成長速度特別快。
為此丁怡通過大量實驗,制定匯總出不同階段,對應體重的毒素注射劑量,和注射頻率的一份對照表。
將它交給村里的助祭后,丁怡把戰車兩邊搭載的八個培育箱,其中六個交給了教會修士,并介紹清楚培育的注意事項。
從毒草到毒蟲的二級循環,其實并不穩定,很容易發生毒蟲繁殖速度過快,而毒草食物短缺,導致的系統崩潰現象。
種群數量增長曲線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理想狀態下的“j”型曲線,呈現指數級增長。
這在野外自然中幾乎不存在,但只要有人工干預,提供穩定環境,源源不斷的食物和傷病處理,那么種群的數量,就會在短時間翻倍增長。
而另一種則是在有限環境下,呈現出“s”型的曲線。
這種模式更符合野外自然環境。
它的前半程跟“j”型曲線一樣,快速的增長,但后半程因為環境阻力變大,食物稀缺以及捕食者出現,種群中的新生幼崽與死去成員數量,達成平衡,增長曲線便逐漸趨向平行。
在養殖生產過程中,往往要做到“j”型曲線,以保證最高的生產效益。
但某一種群數量無休止的增長,往往容易導致整個系統的崩潰。
比如毒蟲數量如果過多,就會把所有毒草、連帶草種全部吃光,培養箱的循環系統就會奔潰。
所以在交出去的六個培育箱中,除了四個是維持平衡的外,還有兩個專門培育毒草的無蟲箱。
歸根結底,毒草才是一切根源,蟲子作用就是提煉濃縮毒素,因為毒草的毒素含量很少,直接以人工提煉技術難度高,生產的成本也很大。
毒蟲起到中間生產環節的作用。
每個培養箱空間,大概一立方米大,最多容納五十只大型毒蟲,或一個小型的蟻群。
可以每個圣泉日進行一次,抓捕其中一半數量以上的蟲子,或者分成五批次,每三天收取百分之十。
如此便能把毒蟲的種群數量,壓制在“s”型增長曲線的前半截。
既能保證它們快速繁衍,又能在一定時間內,收割提取到最多的毒液。
交代完養殖注意點,丁怡提醒助祭和修士,在綠洲前進的沿途中,多去收集些其他毒蟲或者毒草,增加箱中樣本種類,擴大養殖規模。
以圣泉村和背后教會的體量、實力,直接打造一臺專門培育毒蟲的大型車輛,也毫無問題。
交代完這些事后,助祭和修士們便把一旁拖著兩個大鐵籠的卡車,連同培養箱開到圣泉村的最深處。
這些就是為防備李家,在魚死網破后提前準備的補救措施。
萬一李家見勢不妙,毀掉農莊村養殖產業,臨時就能用它們填補空缺。
林風回來之時,正好看到不遠處離開的鐵籠子,里面巖角馬比起來時,又長大一點點。
食物充足情況下,變異荒獸成熟期,可以壓縮三分之一以上,在配合一些催熟激素獸藥,還能再壓縮三分之一。
所以原本需要半年以上,才能成長到后期強化的巖角馬,在專業的養殖場內,不到兩個月就能順利出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