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天早上,蜜蜂的董事會宣布魔都區停止運營。”
趙朋關上投影儀,會議室陷入黑暗:
“從開戰到結束,正好六天。”
沉默持續了整整一分鐘。
“他們這是要趕盡殺絕啊。”
張成的聲音發顫。
王磊突然拍桌而起:
“各位,別天真了!嘀嘀的下一個目標會不會是我們中的某一個,這誰也沒辦法推測,但我有消息說,就在一小時前,嘀嘀的地推團隊已經出現在了我們西杭總部樓下。”
眾人圍攏過來,照片上清晰的展示著:
二十多名身著橙色制服的嘀嘀地推人員,正在快快打車辦公樓前的廣場上搭設臨時簽約點。
他們身后的電子屏上滾動播放著快的數據:
司機日均收入對比、訂單響應時間差異、用戶評分差距
最令人膽寒的是橫幅上的標語:要么投降,要么死亡!
與三天前出現在蜜蜂總部樓下的一模一樣。
“他們連標語都懶得換......”
李巖喃喃道。
窗外,京都的夜色深沉。
會議室里的每個人都知道,嘀嘀只用六天時間就證明了一件事:
在這個新興的網約車江湖里,只有最狠、最快、最無情的玩家才能活到最后。
與此同時。
魔都外灘一個私募基金的會議室里,五位投資經理對著大屏幕沉默不語。
屏幕上顯示著剛解密的嘀嘀內部郵件:
“目標:72小時內擊潰蜜蜂士氣!”
戰術:1數據透明化打擊!
2精準資本轟炸。
3心理震懾。
執行標準:每個蜜蜂司機接觸次數大于3,轉化率目標80%。
“這特么根本不是商業競爭......”
基金合伙人陳志松摘下眼鏡揉了揉鼻梁:
“這是現代版的閃電戰啊。”
他的助理調出一組新數據:
“陳總,更可怕的是他們的執行效率,根據我們監測,嘀嘀在第六天上午9點蜜蜂宣布停運后。10點就啟動了收編計劃,到下午3點,已經有78%的蜜蜂司機完成了嘀嘀的注冊。”
“他們的地推團隊是機器人嗎?不需要休息?”
年輕的投資經理忍不住問。
陳志松苦笑:
“比機器人更可怕,我們的人拍到,嘀嘀在魔都的地推負責人連續72小時沒離開過指揮車,他們的地推人員每2小時輪班一次,確保24小時不間斷作業。”
投影切換到一段監控錄像:
凌晨四點的北京街頭,橙色制服的嘀嘀地推人員仍在攔截每一個路過的蜜蜂司機。
他們手中的設備不僅能顯示司機當天的收入,還能調出過去一周的接單趨勢圖。
會議室里鴉雀無聲。
所有人都意識到,他們面對的不僅是一家創業公司,而是一臺精密運轉的戰爭機器。
廣城白云機場的貴賓室里,剛下飛機的搖搖招車創始人王煒成收到了cto發來的緊急消息。
視頻中,嘀嘀的線下簽約點擺著三塊電子屏:
左邊屏幕滾動播放著競品司機的當日收入。
中間是嘀嘀的實時報價,始終保持著1.5倍溢價。
最右邊則是不斷跳動的數字:
今日已簽約司機數:1428!
“王總,注意看角落那臺服務器。”
cto在語音里提醒:
“我們的技術團隊確認,他們在用軍用級信號干擾器阻斷競品的gps定位,有司機反映,一靠近嘀嘀簽約點,競品app就會失去響應。”
王煒成皺起眉頭,關掉視頻,望向窗外起落的飛機。
六天前,蜜蜂還是魔都的第一,是一個強勁的對手。
六天后,它已經成了歷史名詞!
而嘀嘀展現出的戰斗力,讓所有同行都感到脊背發涼:
太他媽可怕了!
“王總,董事會問我們下一步計劃......”
助理小心翼翼地問。
王煒成沉默良久,突然笑了:
“告訴董事會,我要見嘀嘀的創始人,不是以競爭對手的身份......而是以未來合作伙伴的身份,讓他們去搭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