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讓用戶叫車更快,等待更短,司機跑得更順!”
林風語速飛快:
“閃電肯定會在算法上做文章,我們的優勢是什么?全國級的實時路況大數據!更先進的預測模型!還張董特批的廣城全域高精地圖和實時交通流獨家接入權限!”
這是張杭動用了極高層面關系才拿到的‘殺手锏’。
提供了遠超普通地圖的精細度和實時性。
“兄弟們,接下來4時,我們吃透廣城!”
林風下令:
“三條作戰方案!”
“一,熱力先知,模型啟動,我們不再僅僅依賴歷史數據,而是結合實時天氣、大型活動信息、甚至社交網絡輿情,利用算法進行超短期需求熱力預測。”
“模型精度目標是85%以上!預測出的熱點區域,提前通過app推送和調度策略,引導部分空閑司機前往預熱,而不是等單來了再找車。”
“二,智能拼車2.0廣城特供版上線,針對廣城多中心、通勤路線相對集中的特點,深度優化拼車算法。”
“核心在于提升順路率和減少繞行時間,不再是簡單匹配方向,而是精確計算每位乘客的上下車點與司機路線的空間契合度,甚至考慮紅綠燈等待時間,目標是讓拼車乘客的實際耗時接近甚至優于獨乘!同時,對成功拼車的司機給予額外獎勵。”
“三,秒速應答攻堅,優化從用戶點擊呼叫到訂單成功派發并通知到司機端的全鏈路響應時間。”
“精簡后臺邏輯,升級服務器響應能力,優化app端與后臺的通信協議。”
“目標將廣城區域的平均接單時間縮短至10秒以內。”
“......”
整個技術團隊如同精密的儀器高速運轉。
鍵盤敲擊聲如同暴雨,屏幕上滾動的代碼和跳動的數據流構成了獨特的戰歌。
變化,在用戶端悄然發生。
傍晚,廣城cbd,閃耀大廈樓下。
白領林莎疲憊地拿出手機,同時打開了嘀嘀和閃電。
她需要盡快趕去城西參加一個聚會。
閃電app:顯示附近有5輛車,預估等待時間......8分鐘?
林莎皺眉,平時這里車很多啊。
她點擊呼叫等待了約25秒,系統提示‘正在為您努力匹配車輛’
又過了15秒,終于有司機接單,但顯示司機過來需要7分鐘。
總等待時間預估超過15分鐘!
林莎煩躁地取消了訂單。
切換到嘀嘀app:
剛打開,就彈出一個提示:
“檢測到您位于晚高峰熱點區域,已為您提前調度車輛,預估等待時間2分鐘。”
林莎將信將疑地點了呼叫,幾乎在點擊完成的瞬間,手機一震:
“司機王師傅已接單,距離您800米,預計2分鐘到達!”
我的天啊!
這么快?
林莎驚呆了。
隨即心頭松了口氣。
速度這么快,一定可以及時趕到!
次日早高峰,科技園通勤路線上。
程序員小陳習慣拼車省錢,他今天嘗試了嘀嘀的拼車。
路線:系統匹配了兩位順路的乘客。
小陳上車后發現,司機師傅的路線規劃極其合理,先接了一位只偏離主路幾百米的乘客,再接他,最后送另一位乘客去的地方正好在去小陳公司的主干道旁。
全程只比獨乘多花了不到10分鐘!
而且車費便宜了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