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林輕咳兩聲,走了過去。
整個推演過程并不復雜,
所以他在簡單了解了整個過程之后,在確保不會有什么泄題的情況下,給袁濤簡單解釋了起來。
“這個是指數衰減公式。”
“t是半衰期。”
“n(t)是時間t之后剩余的原子核數量。”
“n(0)是初始原子核數量。”
“后面那個ln(n(t))=ln(n0)?(ln(2)/t)t是一個轉換公式。”
“……”
……
趙佳林不緊不慢的把推演片段的所有知識點幾乎從頭到尾講了一遍。
作為一個高中生,很多知識點不知道很正常。
但作為一個專項小組的預備人選,這樣的水平,就連趙佳林自己都有點看不下去了。
且不說他能不能看懂這些推演過程,
哪怕是看懂了,他也很難想像如果這小子真的來到專項小組的話,開展工作會有多麻煩。
袁濤這會兒沒工夫想這么多,
在趙佳林的解釋下,整個推演過程,也就變成了開卷考試的一道試題。
整個過程大概占了兩張a4紙,密密麻麻的過程雖然看上去凌亂,但關鍵步驟實際上并不算多。
第一個關鍵函數,應該是表達了原子核放射性衰變遵循指數衰減規律,
第二個關鍵函數則是數據擬合的過程,將指數關系轉化為了線性關系。
因為是測量放射性元素半衰期,所以根據轉換公式,
得出來的斜率應該就是半衰期。
看到這兒,其實答案已經基本上出來了。
但問題在于這也太簡單了點。
所以沉默了片刻之后,又從頭看了起來。
第一印象至關重要,
而且顧神是什么人,他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他覺得一開口就一鳴驚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般來說,大腦對于一個問題進行思考,產生了什么樣的結果之后,
這個結果總會不斷的反饋到整個思考過程中。
具體的表現就是,再次思考的時候,總是會被第一次的結果所影響。
往常袁濤也有這樣的情況,
比如在一些學科的學習中,因為某一個環節的知識進入了誤區之后,這個錯誤往往不是以一個點的形式存在,而是進一步直接影響到了整個知識網絡。
以至于很多次想要從頭再認真學習的時候,始終是不可避免的一次又一次陷入錯誤的思維邏輯之中。
但有趣的是,最近這種情況消失不見了。
哪怕錯誤無數次,下一次的思考,也總能從之前的錯誤中抽離出去。
而現在的問題不在于他會不會走之前的思維老路,而在于這個片段實在是過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