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尋聲向會議室后面看去,目光很快就鎖定在了一名穿著白色無菌服的護工身上。
緊接著,
所有人頓時站了起來,
將目光匯聚到護工身旁的那位老者身上,
就連老約翰也頓時肅然起敬。
“安德森教授。”
貝格爾看著這位已經年過百歲的長者,臉上充滿了意外之喜。
“我沒有想到您也來了。”
九十五歲之后,安德森便幾乎徹底消失在了公眾的視野之中,
這七年來幾乎長年在病房中度過。
說句令人感覺很不尊重的話,幾乎在所有人都已經認為這位泰斗已經離世,
只是肉體還沒有埋葬。
安德森1923年出生于納波利斯,
這是一個非常尷尬的時間點。
因為你很難把他總結到那一代人里面去,
雖然他的成就基本上在物理學大爆發的末期提出的,但他漫長的人生,絕大部分的時間還是處在這一代人之中。
這般承上啟下的一撥人,去世早一些的,已經和愛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諤等人歸類到了一起。
而他比較不幸,壽命有些過于長了。
以至于現在離世的話,恐怕要屈尊和后輩們羅列在一起了。
但換個方向,如果按照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角度來看,那他又是幸運的。
因為在這一輩物理學家中,他幾乎是斷檔一般的存在。
1949年從哈佛畢業,師從玻爾,在物理學多個領域都有建樹,比如量子相干、超導、固體物理等。
在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足足三十年,
在一系列昔日的物理學泰斗逐漸入土,他則成為了當時最耀眼的主角之一。
從上一輩物理學家逐漸凋零的七八十年代開始,他便一直被譽為世界上最具有“創造力”的物理學家,沒有之一。
安德森的身體狀況非常讓人擔憂,聲帶的嚴重老化,讓他的嗓子幾乎很難發聲。
只能依靠著身邊的儀器和旁邊的護工齊心協力,才能將他想說的話表達出來。
但所有人都耐心的等待著,想要聆聽這位物理學化石的高見。
沙啞含糊的聲音,在寂靜的圓形會議室中飄蕩著。
隨著聲帶和骨骼的振動,一系列生物信號轉換成為電信號經過處理器的邏輯分析之后,在輪椅的顯示屏上,出現了一些斷斷續續不太完整的文字。
這些文字需要護工再一次進行語言模型處理,由安德森進一步進行訂正之后,才能夠準確的進行表達。
這就像是一輛年久失修的老車,雖然啟動起來有點麻煩和拖沓,但等到運行之后,倒也還算能平穩前行。
護工和安德森反復溝通了幾波之后,便當起了安德森的嘴替,繼續緩緩的講述了起來:“有一段時間我曾師從玻爾,”
“雖然我未能得知很多詳細的知識,但在那段時間,我似乎得知了一個消息。”
“在生命的最后幾年,玻爾在嘗試放棄數學,用一種新的方式去回過頭來重新探索那個體系。”
“他沒有向我透露過,我也沒有能參加他的工作中去。”
“但似乎按照我的理解,他嘗試用邏輯結構。”
“一種完全虛構的邏輯自洽的體系,沒有一切事物和實驗進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