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德珍當流民時吃苦太多,深知糧的重要,建議說道:“分,也不能都分完,咱還是得留點。”
李善道問高曦、季伯常,說道:“高兄、伯常兄,你倆說呢?”
高曦是個忠厚人,李善道打濮陽,他固然不愿為之出力,但把打下城后,得來的糧食分給百姓,他雙手贊成,因此,他難得地對李善道之問,回答了他的意見:“來領糧的百姓,俺在旁都細細看了,大都衣衫襤褸,面帶菜色,乃至連個裝糧的草袋都沒有,平素日子之難過可料而知。今既校尉開倉放糧,俺之愚見,便好事做到底,將糧盡散分給百姓,才是最好。”
季伯常是本縣人,糧分得越多,他在本縣的名頭越大,故而他也是這個意思,笑道:“二郎,城里暫時算是穩住了,但要想徹底穩住,以俺看,這糧還得再分!”
李善道又問還沒開口的秦敬嗣、陳敬兒、羅忠,說道:“你們三個就此咋看?”
秦敬嗣答道:“俺沒啥意思,全憑二郎做主。”
羅忠答道:“俺也一樣,沒啥意思,請二郎做主吧。”
陳敬兒猶豫了下,說道:“二郎,俺還是那句話,好不容易打下了城,若就搶搶縣寺,便就撤了,十分可惜;同樣道理,這么多的糧分出去,若只分分,好像也十分可惜。”
實際上,糧還要不要再分,李善道早是已有主意,之所以叫了秦敬嗣等人,再來問上一問,目的只是為了借此來試試看秦敬嗣等人的眼光見識,——哪里有那么多的大事?一個人的能力、眼光的高低,大多時候,都是通過一件件的小事來表現出來的。
問罷諸人,既已知了眾人在此事上的意見,他遂不再多問,點了點頭,把自己的主意道了出來,笑與眾人說道:“五郎說的是正理!這么多的糧分出去,若咱只是分糧,那就未免太過可惜。我已有主意,諸位賢兄,咱們何不趁此機會,招募壯勇,以充實咱的部曲?”
秦敬嗣不解其意,問道:“二郎,百姓們都是領了糧就走,怎么趁此機會招募壯勇?”
糧分出去,百姓們得了好處,由此能夠穩住城中的局面,是一回事。
指望一點糧分下,城里、城外的百姓就跟著你造反干事,這則就是另一回事了。要想達成這個目標,很明顯,只靠一點糧必然是不夠的。就為了一點糧,人就跟你去賣命?不太可能。
李善道說道:“不錯,咱除了伯常兄等外,都不是濮陽人,在濮陽沒有名望,靠著一點分糧,就想在濮陽招募到壯勇,是不太好做到,但只靠糧,不好做到,咱卻可以四管齊下。”
秦敬嗣問道:“二郎,如何四管齊下?”
李善道問季伯常道:“伯常兄,被咱抓到的那些縣吏,你當是都很熟悉?那個陳縣令,我問過你了,你說他在濮陽縣里的風評尚算可以,那其他的那些呢?都有誰被縣民痛恨?”
季伯常作為本縣人,對本縣的官吏當然熟悉,隨口道來,報出了一大堆的人名。
卻居然被抓住的那一二十個大小縣吏,名聲好點、或者民怨不大的只占少數。
李善道令羅忠:“把他們押出來,帶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