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裕部的直接進攻、西邊敵騎的拿大,甚而還有方下蕭裕部的“狼狽撤退”,毫無疑問的,必然都是賈務本的“誘敵之計”矣。
不然的話,西邊的這數百敵騎,絕對不可能在蕭裕部“敗退”的情況下,還敢這等“驕狂”。
直到蕭裕部完全退回,數騎從賈務本所在的那部敵兵中馳出,馳到西邊的那數百騎兵處,大概是傳下了賈務本令他們收兵的命令后,西邊的這數百騎兵才紛紛上馬,但卻沒有直接就撤回去,而是打著唿哨,揚著槊、刀,繞著封丘縣城轉了一大圈,示夠了威風,然后這才馳還。
李善道嘿然,目觀著這數百敵騎耀武揚威,摸著短髭,說道:“果是賈務本之計!”
賈務本的將旗下。
七八人圍簇著一人,這幾人正在說話。
被圍簇之人年四五十歲,蓄著八字胡,頷下亦蓄了一綹須,未披鎧甲,穿著紫袍,腰圍蹀躞帶,足穿長腰皮靴,腰帶上掛著一柄橫刀,便是張須陀的副將,這支先鋒部隊的主將賈務本。
圍著他的此數人,一個與他長相頗似,三十來歲,是他的兒子賈潤甫;一個披掛明光鎧,身材健碩,乃是剛從本部軍中趕過來的蕭裕;一個長近七尺,豹頭虎眼,全副披掛,系是唐虎;剩下的幾人,有的是賈務本帳下的長史等親信軍吏,有的是別部的郎將等高級將領。
蕭裕望著封丘縣城,說道:“總管之計,惜未得售。不意徐世績恁地能沉得住氣,不論是騎兵坐地,抑或是我部佯裝敗退,他都不肯派兵出城!”
“行軍元帥”、“行軍總管”是文帝時期帶兵出征的主將之名號。大規模的出征通常設行軍元帥率領,轄若干行軍總管;小規模的出征則設行軍總管統領。這兩個稱號都已被楊廣取消,易稱為行軍大將,后再又簡稱為軍將。但元帥、總管的稱號,在時下的俗稱中仍得以了保留。
賈務本此為先鋒主將,其部轄三個軍府的府兵,亦即將“鷹揚”、“鷹擊”算在一處,在他帳下聽令的有六個郎將,在張須陀未有在場的情形下,尊稱他一聲“總管”不為過。
唐虎憋足了勁,只要徐世績派兵出城,他就帶著已經預備好出戰的甲騎出擊,結果等了半晌,等了個空,他罵道:“徐世績這賊廝鳥,端得狡詐!”問賈務本,“總管,而下如何是好?”
賈務本撫摸著胡須,沉吟了稍頃,說道:“徐賊小有謀。”轉望李善道營,“且賊中有善筑營者,此營不易攻。”計議已定,下令說道,“令諸部休整,不需筑營,且視今晚有無可趁之機。”
“如果今晚仍無可趁之機呢?”
賈務本說道:“便明日上午,繞城而走,南下滎陽。”
這與張須陀的軍令很不吻合,張須陀給賈務本的軍令是掃清主力部隊南入滎陽的沿途障礙,卻這封丘城不下,若便入滎陽,豈不就違了張須陀之令?
蕭裕、唐虎等面面相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