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至少有一點沒說錯,李淵的確是長了個婦人相,慈眉善目,有點老婆婆的樣子。
這會兒,話到此處,酒后動情,眼淚一滴滴的往下掉,李世民仰臉看之,越發覺得他相貌慈善了,因李淵之話,想起了他母親竇氏在世時,對自己的撫養和教誨,李世民不覺亦是淚下。
父子兩人,對泣了會兒。
李淵先克制住了情緒,撩起衣袖,擦干了眼淚,說道:“不說這些了!阿奴,你起身來,讓為父看看你。”
李世民抹掉眼淚,從李淵的膝邊,將身站起。
卻這李世民,今年才十七歲,按后世標準,尚未成年,然身量早成。
常年的騎射鍛煉之下,他身體結實,相貌既與李淵有相像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年齡雖少,一部虬髯甚為濃密,——與徐世績的那部虬髯誠可媲美,觀之端得英雄少年,英俊脫俗!
李淵欣慰地說道:“人皆說你類我,阿奴,為父觀你,你不僅類我,你更像你的阿母啊!”
李世民的母親竇氏,其族本是匈奴的一個部落,名沒鹿回部,后為鮮卑索頭部所并,成為了鮮卑的一部,再后來,改名為紇豆陵部,北魏時改漢姓,改為了竇姓。
竇氏生有異像,出生時即發長過頸,三歲時,頭發就與身同長了。
她自幼聰明,《女誡》、《列女》等書,只讀一遍,就過目不忘,又好書法,還喜讀史書。
她的舅舅是北周武帝宇文邕,把她養於宮中,特愛重之,異於它甥。
當時為取得突厥的支持,宇文邕娶了突厥的阿史那公主為后,但阿史那公主畢竟是草原人,不識文字,語言不通,舉止粗樸,宇文邕早已漢化,不待見她,并不寵愛於她。竇氏那時才七八歲,卻居然偷偷地勸宇文邕,說“四邊未靜,突厥尚強,愿舅抑情撫慰,以蒼生為念。但須突厥之助,則江南、關東不能為患矣”,宇文邕大為驚異,立即接受了她的建議。
竇氏的父親知道了這件事后,與妻子襄陽長公主說“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許人,當為求賢夫”,於是想了個招親的好辦法,——雖改了漢姓,接受了漢化,漢家的禮儀、經典要學,本族的尚武之風,竇家仍然未改,這辦法便是試諸家公子的射術。令人畫了兩只孔雀在屏風上間,讓求婚的各家公子各射兩箭,誰能射中孔雀的眼睛,就召誰為婿。共有數十人前后參與,結果最終只有后來才到的李淵兩箭皆中,於是竇氏乃被許配給了李淵,他倆遂得以成婚。
只從七八歲時便進言勸宇文邕,又其父為她召婿,采用的比試射術之法這兩件事,就可見之,竇氏與尋常的婦人絕不相同!且還有一事,愈能顯出她雖身為婦人,卻有著勝過男子的英烈之風,即楊堅受禪,代周以后,竇氏聞而流涕,自投於床,說:“恨我不為男,以救舅氏之難!”這話把他的父親、母親嚇得不輕,捂住她的嘴,制止她道:“汝勿妄言,滅吾族矣!”
這樣聰明、好武、有英烈之氣的母親,培養出來的兒子,能差到哪里去?
李淵“你不僅類我,你更像你的阿母”之此一語,說的即是李世民外露出來的勃勃英氣,這股奮發踔厲的勁頭,一定程度上,更像他的母親竇氏!
敲著案幾,李淵換用鮮卑語,沉郁唱道:“阿干西,我心悲。阿干欲歸馬不歸,為我謂馬何太苦!”反復幾遍,擦干的淚水又掉落下來。
“阿干”,是鮮卑語,“阿哥”的意思。這首歌是慕容廆思念他西去出走的兄長吐谷渾時唱的歌。李淵現下唱之,意思卻很明顯,當然不是在思念他的什么哥哥,是在追念竇氏。
李淵的母親獨孤氏,其族本是匈奴部落之一,后為鮮卑最為顯赫的八姓之一,鮮卑語,李淵、李世民自是都會。這首歌雖是出在一兩百年前,現猶在鮮卑人中傳唱,李世民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