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便是第三場仗了。
卻出人意料,偃師縣城與金鏞城的隋軍守將抵抗得極其頑強,攻了好幾回,硬是沒攻下。
這兩塊硬骨頭,現還在那里擺著,在李密部隊的重重圍困下,依然頑抗著。
從大海寺之戰開始,到而下,偃師、金鏞屢攻不克,算是李密在軍事上遇到的頭個挫折。
尤其這個挫折,還是在於今兵強馬壯、號稱已擁眾百萬的背景下。
李密可能還則罷了,打仗,哪里有百戰百勝的?偶爾碰到個硬骨頭,亦不足為奇。難打,慢慢打就是了。可對新投李密的那些義軍首領、對翟寬和王儒信等瓦崗本系那些本就不服李密的將領來說,偃師、金鏞之不克,卻不免地就會損害李密在軍中好不容易豎立起來的威望。
當是出於此慮,李密乃打響了第四場大仗。
就是李善道所說的“回洛倉此戰”。
這場大仗,是李密親自指揮。
上次裴仁基、孟讓攻破回洛倉的東倉后,沒有駐留,放了把火,將東倉燒了,隨后就退兵了。
李密這回,親自率眾三萬,先是又殺回到了回洛倉,繼而大修營塹,以逼洛陽。興洛倉距洛陽只有七里遠,李密修的營壘、挖的壕溝,很快就逼近到了洛陽外圍。洛陽群臣的主事人段達,遂遣兵七萬出擊。結果,一場仗打下來,三萬勝七萬,隋兵丟盔棄甲,敗回城中。
這一場大仗的獲勝,可以說適得其時。
不僅是如李善道又所言之,“一掃失利,必士氣大振”,最關鍵的是,通過這又一場的“以少勝多”的大勝,李密扭轉了偃師、金鏞不克所給他帶來的不利影響,堅實了他在軍中的根基。
李密高興的心情,在下給李善道的這道捷報中,就可看出。
捷報中,甚至提到了戰場上的一個細節:“隋軍西陣已卻,東陣猶堅,魏公親引驃騎,秦瓊、程咬金諸將從之,再沖東陣,箭無虛發,連中隋官兵。隋軍東陣遂潰。”
若不是高興,若不是希望借此彰顯自己的武德,加強自己的威望,通常只需簡要述說戰況的捷報,何必加上這個細節?
還將“箭無虛發”與“東陣遂潰”聯系到一起,搞得好像是靠著李密的一人之力,將隋軍“猶堅”的東陣給沖潰了似的。——此戰打在回洛倉北,是以隋軍之陣,系東西列陣。
且不必多說。
……
聽了李善道的話,魏征說道:“敢請將軍指示。”
“現還只是得了捷報,魏公尚無具體令旨下來。但我等為人臣者,主動地為君分憂,是臣子本分。所以,我琢磨著,一場大仗打下來,魏公軍中現下會不會缺些兵械的補充?缺些兵源的補充?我在想,要不要先給魏公送去一批軍械、一批新兵。先生、敬武以為可否?”
魏征還在考慮。
盛志開了口,說道:“將軍勤於王事,此慮甚妥。但軍械、新兵,皆非在下與玄成所掌,以此垂問在下與玄成,在下雖欲敢獻芹見,不知何以答也。”
李善道摸著短髭,瞅了他眼。
人長得魁壯,一部大胡子,似個軍漢,說起話來,也似個粗莽的軍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