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乃是借這再次開倉放糧之機,先在分糧辦法可能有變這方面,給饑民們打個預防針,然后又把武陽郡拋出來,試一試饑民中的民意,看看有多少人愿遷武陽。
尤其后者,也算一箭雙雕。
既試了民意,在饑民中造成了“遷置武陽,好處多多”的輿論,又若上書到了徐世績處后,李密猶豫要不要把饑民遷到武陽,則那時候,即便可此民意再上書,促使李密不得不允從之。
民以食為天,老百姓誰不想有塊自己的地?
黎陽倉外的數十萬饑民,固其中有部分,是本有些地的自耕農,因其地被洪水等天災、或賊亂等人禍給禍禍了,從而淪為饑民,但大部分,卻都是本來無地,給地主們做佃戶的貧雇農。
“武陽郡有田,如愿遷武陽,可得李二郎均田”的消息,在饑民中就像是長了翅膀,一兩天而已,就傳遍了數十萬饑民。到第三天、第四天時,以至有的饑民,在取糧的時候,已開始大起膽子,問倉城的管理吏員:這事兒真不真?真的是李二郎打算把武陽的荒田分給饑民?
饑民們的詢問,很快被李善仁告訴了李善道。
……
李善仁等,上個月時,就被徐世績派人,送來了黎陽。
作為李善道的兄長,沾李善道的光,盡管李善仁在義軍中,一點功勞沒立過,嚴格的說,他甚至不是義軍的人,剛即魏公位那會兒,出於安撫、穩固、收攬瓦崗本系諸將人心的緣故,李密給李善仁也任了官職,官職任得且不低,任他為了正六品的翊軍將軍,這是個散號將軍。
隋之官制,有“散實官”、“文散官”、“散號將軍”等之別,散號將軍最高的就是正六品了。
到了黎陽倉后,郭孝恪主動提出,管理糧倉的干吏缺乏,李善仁可以任個職務。
李善道因就把“倉城丞”此職,經過李密的允可,任與了李善仁。
李善仁挺高興,說道:“阿奴,反響很好,都有饑民問到俺們這兒了。看來,大部分饑民還是愿意遷去武陽郡的。就是魏公那兒,何時能下旨到?魏公不會不允可吧?”
“魏公應不會不允可,只是何時令旨能到,這就說不好了,得看徐大郎何時能找著機會進稟。”
李善仁問道:“徐大郎處,有回信了么?”
“估算路程,上書當是剛到洛口城,徐大郎便有回書,也得再等個三四日。”
李善仁端起茶湯,抿了口,抬眼看了下李善道,又抿了口茶湯,又看了下李善道。
“阿兄,是不是還有別的事?”
李善仁見堂中無人,便就擺出苦口婆心的樣子,說道:“阿奴!徐大郎是個體貼人,上個月,不僅親自派人,送了俺來黎陽,一道還把王公一家給送來了。阿奴,你前時在武陽郡,忙,也就罷了,如今你回黎陽了,這都回來幾天了?卻一次也沒去過王家!前天,王公來找俺了,提了不少禮,見著面,啥也沒說,但他的意思,俺能不知?阿奴,你去他家坐坐!”
王嬌嬌的面容,浮現在李善道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