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劉邦,其所信用者,不多是他沛郡的老伙計?比如曹操,其手下掌兵者,不是曹氏、就是夏侯;又比如朱元璋,明建國后獲封爵位的開國元勛,多淮西人,亦朱元璋之舊識、老鄉。
劉邦等都是明主了,用人一樣的“任人唯親”。
不是他們不知“大公無私”的好處,而是形勢迫使,不得不如此然。
李善道計算過了,如果按兩萬新兵的規模來計的話,——劉黑闥、趙君德跟著李善道回來,也是為的新兵,新兵須分給他倆一部分,就按總數三萬,分給他倆一萬來計,亦即,李善道自留的尚有兩萬,可便不說三萬,就這兩萬新兵,火長、隊正這一級姑且不論,只僅旅帥以上的諸級軍吏,就需要三百余人之多,這還只是軍事主官,沒有算副官、輔吏。
他現有之部曲,萬余人,在保證戰斗力不下降的情況下,至多能從中抽出百人左右的軍吏,任到新兵里邊。
這離“三百余人”的需求,相差不小。
不錯,固然是可以從新兵里邊選任些,可剩下的這兩百多人的差額,肯定不能全用新兵擔任。
則這個缺口怎么補上?
最好的辦法,只能是從投到黎陽來的衛南鄉人、舊識中選任。
李善仁今天不來李善道,李善道近日也要找他,將“此托”給他。
……
聽了李善道的話,李善仁知曉輕重,知道這是大事,蹙起眉頭,思酌了會兒,說道:“阿奴,俺幫你留意,幫你挑挑人選,這自然沒問題。可一則,你一下要編兩三萬的新兵,徐大郎縱是允可,魏公呢?會不會不準?二則,領兵打仗,不是小事,這些天投到黎陽來的鄉人中,曾為府兵,做過軍士的確是有之,任過軍吏的卻很少啊,猛地將之用為軍吏,能合意么?”
“本來,我也有點擔心,兩三萬新兵,數目不小,雖然我已主動給魏公送去了丁壯萬人,他也許仍會做些躊躇,然現下的情況出現了變化,與我擔心時已有不同,他必定是會允可的了。”
李善仁說道:“情況有所不同?……是了,阿奴,你是說魏公新敗,現下他可能急需兵源補充,則在聞你請求編練新兵后,魏公當就不會躊躇,會允可了?”
簡直是南轅北轍,離題萬里。
李善道卻也不糾正李善仁的想法,摸著短髭,笑道:“是呀,正是如此。”
“即便如此,魏公不會不允,猛地擢鄉人為軍吏,合用與否?”
李善道自有他的主意,便將他的計議道出,李善仁聽后,不復再有疑惑,就領下了選人此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