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接魏公致書,知勞將軍引眾北來,援俺抗擊薛世雄,不勝之喜!本當遠迎,奈何薛世雄部日前已入河間,現今駐在河間城南七里井,距樂壽百里遠耳,故俺不敢稍離,因竟未有遠迎將軍,失禮之處,尚請將軍勿怪。”竇建德拱手,客客氣氣地朝著李善道行個禮,說道。
他這番話里,說到了兩個“河間”,意思不同。
頭一個“河間”,指的是河間郡;第二個“河間”,指的是河間縣。
河間縣是河間郡的郡治,西鄰滹沱河,南與樂壽縣接壤,兩縣的縣城相隔百里遠近。
“七里井”,在河間縣城的南邊,“七里”也者,距離河間縣城七里地遠。
薛世雄部是在五天前,進到的河間郡,又在三天前,到達的七里井。
這些情況,李善道在來樂壽的路上已經知道了。
李善道不及細看竇建德,——禮節上,也不允許他細看,聽得竇建德話后,便忙叉手為禮,敬重中帶著熱情,回答說道:“公太客氣了!從至長河起,這一路上,悉有公部接迎,又煩勞齊公、曹公引導,已是令善道不安,豈敢再勞公親迎?沒得折煞善道也。”
——關於見到竇建德后,怎么稱呼他,這個問題,李善道和于志寧、杜正倫、劉黑闥等商議過,一致的意見都是,只稱“公”就是。他和李密沒甚關系,互不統屬,總不能以“大王”稱他;再則,李密才自稱“魏公”了,竇建德就已稱王,真要以大王稱他,比李密還高一頭。
看來,竇建德在稱呼此一問題上,肯定是也已有考慮,對李善道,沒有自稱“本王”、亦未稱孤道寡,而是徑以“俺”來做為自稱。這樣挺好,也算是少了李善道這邊的麻煩。
竇建德多看了李善道幾眼,移目到趙君德等人身上,笑問道:“將軍,這幾位是?”
李善道一一給他介紹。
趙君德、李文相、張升俱是河北地界的義軍首領,趙君德且此前主要是活躍在清河郡,竇建德雖與他們都沒有見過,但他們三人的名號,都聽說過,當下互相又是一番見禮。
竇建德然后亦給李善道介紹從他出迎的這一干文武軍將。
名字大多比較陌生。
幾個文吏,分叫宋正本、凌敬、孔德紹、張玄素、王斌等;一眾武將,分名董康買、曹湛、高雅賢、王小胡等。眾人中,竇建德著重介紹的是文吏,又以宋正本、孔德紹,他最為介紹。
宋正本之名,李善道早前聽說過,知他本是清河郡饒陽縣的縣長。高士達兵敗身死之后,竇建德引百余騎亡去,行至饒陽,將其打了下來,擒得了宋正本,甚是禮敬,宋正本於是便降從了他。現在竇建德帳下,或說是竇建德的“長樂王府”中,宋正本於文吏中最得其重用。
孔德紹,李善道不熟悉。竇建德介紹說,此人本景城丞,孔子之苗裔,系孔子三十四世孫,也是在其縣被竇建德攻下,自身成了竇建德的俘虜后,投降的竇建德。聽竇建德介紹的重點,是在“孔子后裔”上頭。觀瞧此人,個頭不低,額頭高,似確與相傳中孔子的體貌有點相類。
——饒陽縣,在樂壽的西邊;景城縣,在樂壽的東邊。此二縣俱與樂壽接壤。
此外諸文吏,在介紹時,竇建德也都一一地說了他們的來歷,卻居然基本上都是“降人”,原本都是隋室的郡縣官吏!如張玄素,本是景城戶曹;王斌,本是信都司功書佐,等等。
宋正本等年歲不一,高低有別,俊丑不同,但有兩個共同點,一個是衣裝都很合體,一個是或多或少,都透著文雅之氣,隨著竇建德的介紹,一一向李善道恭謹地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