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令、丞趕忙又起身來,奉承的話不要錢似的使出來,吹捧李善道仁義愛民。
李善道手往下壓了壓,示意他倆坐下,看視眾人,說道:“不過,調糧的令,我雖已下,賑糧與民,只能救一時之急,非是長久之計。欲待久安貴郡,令百姓能重安樂業,最要緊的,卻是須得盡快將清河縣城拿下。楊得道、楊善會現猶盤踞清河縣城,此城不拔,民不就不得安生!諸位,你們或是本郡之吏,或是本郡之民,對這楊得道、楊善會當是熟悉的吧?”
武城令答道:“稟明將軍,下吏與楊得道、楊善會見得不多,然鄙縣時有軍政文書與郡府來往,對他兩人,下吏與李丞算是熟悉。”
崔義玄等亦道:“見之不多,然二楊之其人其能,頗有聞知。”
“把你們知道的,都與我來說說吧。”李善道拂袖,手放在膝上,做出了傾耳聆聽的樣子。
杜正倫提起筆,準備記錄。
武城令是本縣的長吏,與楊得道、楊善會打的交道也最多,自是他先說。
他略想了一想,措了下辭,便就分毫無隱,把自己所知的楊得道、楊善會的一應情報,盡數詳細道出,包括他兩人的籍貫、年歲、仕官經歷,還有楊善會此前剿賊的故事,等等。
只他一人,就說了半晌。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楊善會是個勁敵,對這樣強勁的對手,在與他開戰之前,自然是需要對他有足夠的了解。對楊善會的了解,李善道不是從今天才開始著手做的,在從樂壽返程,重入清河郡境的路上,他已經就開始做這件事了。
關於楊善會的情況,李善道已了解到了不少。
武城令所說的這些,大部分他都已知,但也有一些,他是初次聽聞。
其中有三件事,引起了李善道的注意。
一件是,楊義臣剿滅張金稱前,是段達來打的張金稱,楊善會獻計與之,段達不用,結果大敗,后來段達就悉用楊善會之計,或進或戰,全聽楊善會的意見,遂轉敗為勝,打了大勝仗。
一件是,張金稱也曾掠過黎陽,他和孫宣雅、高士達等聯兵數十萬,攻下了黎陽縣城,然未占據,搶掠一通后,即各自歸還,但在張金稱兵回清河后,楊善會以勁卒千人截擊,破之。
一件是,被楊善會截擊破后,張金稱轉以輕兵入掠冠氏,楊善會與來相助的平原通守楊元弘部、武賁郎將王辯部,趁機聯兵數萬步騎,襲其本營。張金稱急還來戰,王辯打不過張金稱,攻勢受挫。楊善會選出了精銳五百支援王辯軍,所當皆靡,打退了張金稱的反攻。
這三件事,形象地表現出了楊善會在軍事上的才能,以及他部曲的作戰能力。
第一件事,反應出了他的智謀,——順帶著,還表現出了段達的“知錯能改”;第二件事,反應出了楊善會不但是有智謀,還有膽勇,敢用千人截擊剛取得一場大勝的張金稱;第三件事,反應出楊善會的部曲也與一般的隋兵不同,至少有部分部曲是可稱悍勇敢戰的。
武城令說得太詳細了,乃至他說完以后,武城丞都沒甚可以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