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十天之內,攻下清河縣城?
李善道是沒有這個把握的。
清河縣城的城防的嚴備程度,從他自起兵到今,在所有打過的城中,可謂首屈一指。
守城的主將楊善會,以往的戰績又是無論大小戰,百戰百勝。
同時,反觀己軍,野戰的大仗、勝仗是打過不少了,但攻堅之戰,卻委實是打得不多,且打的還多是濮陽這類,基本一攻即下的城,在攻堅上,缺乏足夠的經驗。
因此,這回打清河,李善道作為主將,外在表現出來的態度,固是舉重若輕,然實際上,他是極其重視。——也所以,他之前雖然調守兵出城的計,盡管用了兩回都沒獲成,還是又用了第三回。於今,是在三次用計都宣告無用,已是別無他法的情況下,他才下了強攻的決心。
前世時,李善道讀書,看一些介紹大戰、硬仗的文章時,有時會專門提到,主將在戰前時候,下決心之困難,現在,他理解這種困難了。主將的一道命令下去,拿這次打清河來說,加上郭孝恪帶到堂邑的黎陽新兵,便是兩三萬的將士要前赴后繼,兩三萬條鮮活的生命,往長遠里說,甚至另有他這個現已在逐漸成型的“小政治軍事集團”的前途命運,就都包括在中了!
這個決定,又怎會能夠下得那么輕易?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此言,半點不錯!
也正是因內心中,實際上充滿了對此戰的重視,於第二天,親率主力一萬五千步騎,以及武城縣又征募的和漳南縣送來的總計千余民夫,踏上征途,在次日下午到了清河縣城外后,李善道一邊命各部在先已抵達的劉黑闥選擇的筑營地點加緊筑營,一邊與迎接他的劉黑闥、張升、陳敬兒、羅忠等,帶上李文相、于志寧等眾文武屬從,自到城近處,再次察看敵之城防。
比之上次所見,城防的變化不大。
主要是出現了兩個新的情況。
一個是城頭上,多了幾架小型的投石車;一個是城墻的垛口外,多了很多的鐵籠子。
清河縣城城上的大型守城器械,本就不少,現又多了幾架投石車,攻城的難度又被增加了。
李善道手搭涼棚,瞇著眼,瞧了會兒那些鐵籠子,辨不出其用,指著問道:“那些是甚么?”
劉黑闥等昨晚已經見到這些鐵籠子的用處了。
陳敬兒稟道:“郎君,那些是守卒取光照明所用。籠中裝滿了木炭,點燃后,風一吹就是個大火球,將城下一直到護城河畔的這段區域,全部都照得通明雪亮。”
“這倒比點火把、生篝火省事多了。”李善道多瞧了幾眼,把這一招記在了心里。
陳敬兒答道:“不僅省事,因數量多、又是掛在城墻外側,比火把、篝火好像是還更能照亮。”
“城西、城南,你們去看了么?城頭上也多出來這些鐵籠子、投石車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