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營四個,右營四個,中軍營兩個。
十營步卒的營將,左營四將,分任給劉黑闥、秦敬嗣、趙君德、高曦;右營四將,分任給李文相、陳敬兒、高延霸、王須達;中軍營兩將,分任給焦彥郎、董法律。
高季輔、李育德等,還有劉黑闥的弟弟劉十善等,各為左右八營的副營將。
李善道親兵營將,任給蘇定方。
騎兵兩營,也分左右。
左騎營以蕭裕為營將;右騎營便以達奚神秀為營將。
這十三個營以外,又建弩營、砲車營、輜重營等,分以馮金剛、張升、羅忠等為營將。
李善道是諸營主將,這不必說,又任諸營副將一人,當然就是劉黑闥。
加上李善道的親兵營,十三個營的營將的選任,與二州刺史、七郡郡守的任命人選一樣,亦是兼顧了李善道軍中而下所有之各個的山頭。有秦敬嗣等這樣的元從,有陳敬兒這樣的舊將,有劉黑闥等這樣的“實力派”,有高曦這樣的早降之將,也有達奚神秀這樣的新降之將。
而且,還又兼顧了劉黑闥等本有之部曲的問題。
像劉黑闥、李文相、趙君德,他們本有之部曲,能戰之士,多則其實也就幾千人,現把他們任為一營營將,其營中所統之兵,主要其實也還是他們本有的部曲,這方面來講,并沒有損害他們的利益;而又如高季輔、李育德等,他們的部曲原就較少,現雖與別部的兵馬編為了一營,不再是他們個人的營頭,但他們分別都被任為了營副將,對他們的利益也沒多大損害。
因此,對李善道的這個改革方案,劉黑闥接受同意,趙君德、高季輔等也沒異議。
卻實際上,往深里挖掘,李善道選擇在這個時候,對本軍各營進行統一的整編改革,實不僅是為方便接下來的作戰著想,更是一個未雨綢繆之舉。
綢繆的甚么?
正是為了預防,劉黑闥、李文相、趙君德、高季輔、李育德等這些目前尚俱皆自為一營的各個山頭越來越大!劉黑闥最早跟著李善道來打黎陽倉時,他部中的能戰之兵才多少?現比那時已多了不少了。李文相、趙君德的部曲,比那時也已各多不少!這種情況,不能夠放任,由之發展。必須得在尚能控制、改變的時候,將之改變。
現下來說,就是一個尚能控制、改變的時候。
一則,劉黑闥等的部曲還不是很多,沒有多到一個營裝不下的時候。
二則,剛打完了兩場大勝仗,斬獲甚多,得了一郡之地,李善道在其軍中的威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趁著這兩場大勝之威,現在動手進行改革,不會遇到太大的阻力。
是以,李善道選擇了在這個時候,對本軍各營施行改革之舉。
劉黑闥等既都不反對,遂在改編完了俘虜后,李善道便立即著手此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