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前,也就是李君羨率部離開洛陽營,來河北的第二天。
李密發起了對王世充部的一次攻擊。但這次進攻并未取得預期效果,王世充早有防備,打了半天,王辨等部的隋兵開往支援,李密不得不下令撤退。
退回營中之后,李密召集諸將商議對策,翟讓、郝孝德等俱皆提出,按眼下的形勢來看,洛陽暫時是攻不了了,當前之計,唯有先撤還洛口城,以積蓄力量,待時而動。他們認為,洛口城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且糧草充足,可為久戰之基。如此方能穩住陣腳,徐圖再戰之機。
這本來也是李密的方略之一。
於是,李密采納眾議,下令全軍撤回洛口城。
徐世績寫給李善道的這封來書,主要講說的就是這件事情。
以外,在來書的后半部分,又提到了幾件看似不大,但細細琢磨下來,卻都是別有深意的事。
一個是現活動於荊襄一帶,自稱“迦樓羅王”的朱粲,派了個使者拜見李密,表示愿意歸附,李密任他為揚州總管,拜為鄧公。一個是竇建德也遣使來拜見了李密,表達了結盟之請。
再一個是,有個叫徐洪客的泰山道士,獻書與李密,向李密進獻計策,以為“大眾久聚,恐米盡人散,師老厭戰,難可成功”,勸李密“乘進取之機,因士馬之銳,沿流東指,直向江都,執取獨夫,號令天下”。卻乃是在進勸李密不要再打洛陽了,可把戰略目標改為江都。
徐洪客的上書,是通過李密的府吏轉呈的,李密看了他的上書后,用不用他的建議是一回事,但覺得這個道士頗有戰略眼光,就召他來見,可是徐洪客已經不知跑去了哪里,沒能見成。
再又一個是,翟讓殺了一個李密放走的人。
這個人名叫馮慈明,北齊尚書右仆射、昌黎郡公馮子琮之子,現仕隋為攝江都郡丞,他奉楊廣之令,召集瀍、洛之兵,以擊李密,卻在鄢陵被李密的部將所獲。李密素聞其名,延坐勞問,禮意甚厚,欲圖招降於他,然他堅拒不肯,言辭激烈,用王莽、董卓、王敦、桓玄等亂臣賊子來比李密,李密大怒,就把他關押了起來。馮慈明倒會做思想工作,反倒是說服了看押他的人,將他給放走了。但逃至雍丘時,他又被李公逸擒獲,再次被送到了李密這里。李密見其不屈,心生敬意,遂義而釋之,沒再囚押他。卻不意馮慈明剛出至營門,翟讓殺之。
李密打不下洛陽,王世充等部隋軍援兵到后,他最大的可能就是撤回洛口城,這一點,李善道早有料知,故徐世績這封來書前半部分所講述的這方面的內容,李善道掃視掠過而已。
后半部分的這幾件事,李善道卻是手持細讀,反復再三,眉宇間漸露深思。
魏征、于志寧各有軍政事務需要操辦,都不在堂中。
杜正倫、馬周等在。
馬周問道:“仆觀明公,面有思色,敢問明公,可是洛陽出現了變故?”
“魏公督軍攻王世充部,戰之不利,今已率諸營兵馬還回洛口。”
馬周說道:“這不是已在明公料中么?”
“大郎信中,還言及到了幾件事,卻不在我意料中啊。”李善道便把這幾件事與馬周、杜正倫等簡單地述說了一遍。